《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参考教案内容摘要:
1、最新海量高中、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语言表述。 理解什么是惯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的过程,认识伽利略 “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形成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惯性的应用,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2教材说明本节主要内容有:科学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及其应用。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为让学生学好这些知识,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学探究,建议本节用 2 课时,第 2、 1 课时通过科学探究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第 2 课时巩固牛顿第一定律,学习惯性的知识。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也符合人们认识 “运动和力的关系 ”的一般规律:要建立牛顿第一定律,必先突破头脑中错误的前概念。 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教材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 ”接下来,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对“ 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展开探究,在教材图 7示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以恒定的速度运动下去。 通过以上科学探究,学生对“ 理想实验 ”法有了感性认识, “金钥匙”栏目作为“ 点睛”之笔,明确阐述了 4、,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因此,让学生确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内涵,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建议从全章的知识结构体系来看,本节课是一个转折,本章的前两节主要探讨“运动”,后两节将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所以教师要重视本节课的引入,通过引入使学生明确后面几节课的研究方向,同时激发学生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兴趣。 以下几种引入方式可供参考。 实验引入:把木块放在讲桌上,用手推着它运动,放手后木块停下。 然后把铁球放在讲桌上,推着它运动,放手后铁球继续前进。 让学生尝试解释看到的现象,或者提出疑问。 两个现象可能会引出互相矛盾的两种观点:没有力,物体将不能运动;没有力,物体仍可以运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 5、让他们自由、开放地发表各自的看法,意在使学生对“ 运动和力的关系” 发生兴趣。 在学生讨论乃至争辩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运动和力的关系是牛顿力学的核心内容,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第三节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第四节研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 视频引入:用大屏幕播放神舟号飞船发射升空和宇航员在太空活动的视频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画面最后定格在宇航员“ 太空行走” 的场景,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宇航员和飞船之间用一条“绳子” 相连。 教师告诉学生: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处于失重状态,可以看作不受重力作用。 然后提出问题:这条“绳子”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讨论猜测。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入课题。 也可以根 7、。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先让学生按照教材 7行实验,待做完实验、得出结论后,再结合“金钥匙”栏目,反思讨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体会实验的设计思想。 此法的优点是直截了当,方便易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知识和方法都能得到落实;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让学生经历设计实验的过程,加深对“理想实验” 法的理解,还可以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样运动。 学生设计的实验可能五花八门,但一般都能体现“理想实验” 法的设计思想。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学生观察教材图 7论回答:实验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三次实验时,要把小车放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并让其自行滑下。 )明确 9、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以恒定的速度运动下去。 学生得出结论后,回扣本节课开始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回答: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怎样运动。 然后让学生阅读“ 金钥匙”栏目中的内容,反思实验过程,体会 “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 教 师 可 以 适 当 介 绍 “理 想 实 验 ”法 的 意 义 和 物 理 学 史 的 知 识 , 用 科 学 思 想 来 熏陶 学 生。 如 : 理 想 实 验 是 实 验 与 思 维 的 完 美 结 合 , 它 以 真 实 的 科 学 实 验 为 10、基 础 ,经 过 合 理 推 理 , 将 研 究 对 象 加 以 “纯 化 ( 理 想 化 ) ”, 略 去 无 关 或 次 要 因 素 的 影 响 ,概 括 出 事 物 的 本 质 规 律。 然 后 指 出 , “理 想 实 验 ”法 是 伽 利 略 开 创 的 研 究 物 理 的 重要 方 法 , 经 过 分 析 推 理 提 出 : 物 体 的 运 动 不 需 要 力 来 维 持 , 否 定 了 亚 里 士 多 德流 行 了 2000 多 年 的 错 误 观 点。 在 爱 因 斯 坦 和 英 费 尔 德 合 著 的 物 理 学 的 进 化 一 书 中 , 曾 这 样 评 论 伽 利 略 11、 的 贡 献 : “伽 利 略 的 发 现 以 及 他 所 运 用 的 科 学 的 推 理方 法 是 人 类 思 想 史 上 最 伟 大 的 成 就 之 一 , 而 且 标 志 着 物 理 学 的 真 正 开 端。 ”教 师 最后 说 明 ( 过 渡 ) : 伽 利 略 的 工 作 是 开 拓 性 的 , 牛 顿 集 前 人 之 大 成 , 总 结 了 伽 利略 等 科 学 家 的 研 究 成 果 , 概 括 出 牛 顿 第 一 定 律。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提醒学生注意琢磨定律的含义。 牛顿第一定律语言严谨,内涵深刻,让学生透彻理解实属不易。 为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可以采 13、或” 字说明物体只能处于其中一种状态,究竟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运动状态决定。 另外,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最后可以让学生复述牛顿第一定律,比一比,看谁记得快,说得准。 方法 应用中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关于“物体不受外力时怎样运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想一下:当你骑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时,突然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包括重力、阻力和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将会( )。 航员在太空“ 行走” 时,没有空气阻力,又处于失重状态,可以看作不受外力作用。 每当宇航员出舱活动时,总要用一条“ 绳子” 跟飞船相连。 试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 15、力的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会停下。 惯性关于惯性,可以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也可以通过小实验或日常现象引入,还也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入。 前面两种引入方式容易明白,下面主要介绍问题引入。 教师:我们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毛泽东主席在一首诗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的确如此,我们所在的地区,地面向东移动的速度达几百米每秒(教师事先可利用“465m/s”计算出具体数值, 为你所在地区的纬度)。 按说,当我们竖直向上跳起来落回地面时,地面一定转过了一段很大的距离,自己就不会落在原地。 事实是这样吗。 找几个学生到前台试跳一下。 “为什么跳起后总是落回原地。 ” 学生非常好奇。 教师指出:这种现象与惯性有关。 什么是惯性呢。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这说明所有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物体的这种性质叫惯性(可板书惯性的定义)。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知道了什么是惯性,可以让学生尝试解释:为什么当我们竖直向上跳起后,总是落回原地。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也可以由教师讲解。 参考答案为:起跳前人是随地球一起运动的,起跳后,由于惯性,人还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人与地面一起向东运动,所以落回原地。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参考教案
相关推荐
方形的宽是 6厘米。 (注意提醒学生进行检验 ) 三、分层练习 练一练 (要求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 ) 1. 长方形游泳池占地 600平方米 ,长 30米 ,游泳池宽多少米 ? 解 : 设游泳池宽 x米。 30 x = 600 x = 600247。 30 x = 20 答 : 游泳池宽 20米。 2. 如图 ,面积为 15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纸片的底边长 6厘米 ,这条底边上的高是多少厘米 ? 解
2、越来越小C立即静止下来 D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知识点二:惯性4如图 9示,小车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行驶,车厢内水平,光滑桌面上放着物体 m2,m 1车突然停止时,两物体会由于惯性而运动,当它们离开桌面前( )图 9定相撞 B一定不相撞C不一定相撞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5下列事例中,表现出惯性现象的是( )A小车在外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变为运动B在草地上滚动着的足球,越滚越慢
B 的过程中,此人跑步的路程和位移. 图 1 - 2 - 2 解析 此人运动的路程等于 ACB 所对应的弧长, 即路程 L =34 2π R =34 2 50 m = m 此人从 A 点运动到 B 点的位移大小等于由 A 指向 B 的有向线段的长度,即 x = 2 R = 14 50 m = m ,位移的方向由A → B ,与半径 AO 的夹角为 45176。 . 答案 235 .5 m 70.
先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 x厘米, 再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 ) ( 3)板书:解: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 x厘米。 2( 8 + x )= 28 , 8 + x = 14, x = 6. 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 6厘米。 (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 (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 ( 5)检验。 :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是 900平方米,高 36米
学生练习并交流。 ( 4)板书: 解:设小巧有 x张邮票,那么小胖有 3x张邮票。 232 张 x+ 3x= 232, 4x= 232, X= 58. 3x= 3 58= 174。 答:小胖有 174张邮票,小巧有 58 张邮票。 ( 5)检验。 2:小胖的邮票张数比小巧多 116 张,是小巧邮票张数的 3 倍,小胖、小巧各有多少张邮票。 ( 1)线段图: 小巧的邮票张数 小胖的邮票
2、体压强的特点;再理论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最后利用体压强的特点,进行解释实际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形社会的设计理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知道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认识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亲身体验的学习活动,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感悟转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