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下35显微镜和望远镜4内容摘要:
课时安排 1 课 型 执 教 者 班级 八( 6)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试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实验的过程。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用具 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教 学 过 程 组织教学:(略) 复习旧课 : ( 1)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 2)什么是焦点。 什么叫焦距。 ( 3)光心有什么特点。 新课教学: 课题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 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学生猜想……(引导“可能与距离有关) 演示试验:如图示 F F 有关概念: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 u 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 v 表示。 焦距:用 f 表示 2 倍焦距:用 2f 表示 注意事项: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 1) 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 2) 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 3) 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 4)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本 课 小 结: ( 1)注意几个概念的讲解……物距、焦距、 2倍焦距等 (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最清晰。人教版物理八下35显微镜和望远镜4
相关推荐
是,他发现了有四颗卫星绕着木星转,很神奇是吗。 想了解吧 . 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 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 可能有的同学会问,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物体离凸透镜很远,物体所成的像应该是缩小的像,为什么我们用望远镜看到物体却是放大的。 原来
④使用显微镜时,操作要正规,养成两眼同睁、两手并用的习惯,边观察边计数和绘图等。 ⑤要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发现有灰尘或操作中不慎使镜头和载物台沾上染料、水滴等,应及时擦去。 光学和照明部分的镜面只能用擦镜纸轻轻擦拭,切勿用手指、手帕和绸布等擦摸,以免磨损镜面。 机械部分可以用布擦拭。 ⑥显微镜使用完毕,转动粗调螺旋上升镜筒或下降载物台,取下标本片,转动转换器使物镜离 开通光孔
角 : 从眼睛的光心向观察物体的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 视角 视角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 大小有关,还与物体到眼睛的 距离 有关。 视角的有关知识 : 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越清楚。 它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就越大。 课堂练习 显微镜镜筒两端各有一组 ( ) , 靠近眼睛的叫 ( ) , 靠近被观察物体的是 ( ) .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 , 物镜对物体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 ( )像 ( 填
展示“幻灯片‘显微镜的结构’”: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介绍目镜和物镜) 探究:用两个凸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 ① 用钢笔在书上或本子上 画一组箭头如图: ② 先用一个凸透镜(物镜)观察这组箭头,得到放大的像。 ③ 再用另一个凸透镜(目镜)观察上面看到的像,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巡视、指导。 (指导学生:用短焦距的作物镜,用长焦距的作目镜;物镜成的像要与物来比较
过 程 一、显微镜 显微镜的结构:显微镜可以看成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 显微镜的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形成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成像原 理一样),目镜再把这个像进一步放大(相当于放大镜放大物体一样)。 这样经过两次放大,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体了。 二、望远镜 望远镜的结构:望远镜也可以看成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
约在 10cm处。 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容易疲劳的距离,大约是 25cm。 所以 25cm叫做正常眼睛的 明视距离 有资料表明,我国大约有 3亿人患有近视 ,占世界近视眼总数的 30%。 青少年的近视眼的发病率更严重。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提议下,决定 6月 6日为“ 全国爱眼日 ”。 1996年 6月 6日为为全国的首届爱眼日 ,这一年的 主题是 “ 保护儿童和青少年的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