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下34眼睛和眼镜ppt课件5内容摘要:
约在 10cm处。 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容易疲劳的距离,大约是 25cm。 所以 25cm叫做正常眼睛的 明视距离 有资料表明,我国大约有 3亿人患有近视 ,占世界近视眼总数的 30%。 青少年的近视眼的发病率更严重。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提议下,决定 6月 6日为“ 全国爱眼日 ”。 1996年 6月 6日为为全国的首届爱眼日 ,这一年的 主题是 “ 保护儿童和青少年的视力 ”。 今年是第十一届全国 “ 爱眼日 ” ,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和中国残联联合下发通知 , 确定今年 “ 爱眼日 ”的主题是 “ 预防近视,珍爱光明 ”。 因此,为控制近视的发病率,宣传儿童和青少年眼保健知识和防盲知识,促进。人教版物理八下34眼睛和眼镜ppt课件5
相关推荐
过 程 一、显微镜 显微镜的结构:显微镜可以看成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 显微镜的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形成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成像原 理一样),目镜再把这个像进一步放大(相当于放大镜放大物体一样)。 这样经过两次放大,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体了。 二、望远镜 望远镜的结构:望远镜也可以看成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
展示“幻灯片‘显微镜的结构’”: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介绍目镜和物镜) 探究:用两个凸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 ① 用钢笔在书上或本子上 画一组箭头如图: ② 先用一个凸透镜(物镜)观察这组箭头,得到放大的像。 ③ 再用另一个凸透镜(目镜)观察上面看到的像,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巡视、指导。 (指导学生:用短焦距的作物镜,用长焦距的作目镜;物镜成的像要与物来比较
课时安排 1 课 型 执 教 者 班级 八( 6)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试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实验的过程。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用具
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在课下做了不少工作,说明准备得很充分,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 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 (一)眼睛(板书) 主要构造:
1 选用与凸透镜成像实验相关的器材。 2 将蜡烛依次放在两倍焦距之外 、 两倍焦距处 、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处、一倍焦距以内 ,然后观察蜡烛所成的像。 3 测量出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像距:像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 操作如下: ,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 2倍焦距的位置 . ,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
、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 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 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 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6 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倒正大小虚实像距应用U2fU=2ffU2fU=f不成像获得平行光Uf结论: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___ ___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___ __像。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_____ __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