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下3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6内容摘要:
、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 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 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 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6 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倒正大小虚实像距应用U2fU=2ffU2fU=f不成像获得平行光Uf结论: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___ ___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___ __像。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_____ __像,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_____ __像。 无论成什么像,当物体靠近焦点时,所成的像变_______,且像距变________.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分界点:一倍焦距 分虚实,二倍焦距 分大小;实像的位置:物在外(二倍焦距以外)、像在间(焦距与二 倍焦距之间);物在间、像在外。 实像的变化:物近像远像变大。 五 【随堂练习】,应先将凸透镜的光心、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调整到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所说像的倒立或正立,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_____的.,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人教版物理八下3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6
相关推荐
1 选用与凸透镜成像实验相关的器材。 2 将蜡烛依次放在两倍焦距之外 、 两倍焦距处 、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处、一倍焦距以内 ,然后观察蜡烛所成的像。 3 测量出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像距:像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 操作如下: ,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 2倍焦距的位置 . ,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
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在课下做了不少工作,说明准备得很充分,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 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 (一)眼睛(板书) 主要构造:
约在 10cm处。 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容易疲劳的距离,大约是 25cm。 所以 25cm叫做正常眼睛的 明视距离 有资料表明,我国大约有 3亿人患有近视 ,占世界近视眼总数的 30%。 青少年的近视眼的发病率更严重。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提议下,决定 6月 6日为“ 全国爱眼日 ”。 1996年 6月 6日为为全国的首届爱眼日 ,这一年的 主题是 “ 保护儿童和青少年的视力
法判断它是否为凸透镜。 ”通过问题引入,引起学生的思考。 此处可复习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及凸透镜的形状特点。 二、 整理概念,唤起记忆 在对凸透镜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学生复习、整理相关概念(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等),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实验操作,归纳规律 学生对于凸透镜能成像这一知识点有所了解,但对于成像规律理解上存在一定问题。 单纯地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机械
界点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v2f 能 u=f 不成像 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v|u 不能 [课的类型 ]:讲授、实验、讨论(探究式教学) [教学方法 ]:利用“意外的发现”实验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学会探究式学习方法。 利用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得出规律,培养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像的特点: 倒立、放大、实像 ; 物距 < 像距 像的特点: 倒立、缩小、实像 ; 物距 > 像距 像的特点: 正立、放大、虚像 ; 物像同侧 小结: 四、实像和虚像 实像: 是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 ,能呈现在光屏上 . 例如: 虚像: 是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 ,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 例如 : 平面镜成像 放大镜的像 A B A‘ B‘ 小孔成像. 照相机的像 投影仪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