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课标版选修内容摘要:

2、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 1、生平、性格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阮籍传 )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晋书阮籍传 )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 3、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晋书阮籍传 2、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 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 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 、 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 ,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辑有集 13 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阮步兵集 ,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5、主流。 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2师问: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生答:忧思 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生答: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 ,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人为什么会 6、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讨论: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 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 公元 254 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 公元 260 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 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 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 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 7、者很多。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 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钟会,官至司徒,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 此人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恶痛绝。 他时常来阮籍家作家,以此 9、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 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得厚重了。 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言古体抒情组诗的体例。 四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 ,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 ,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却极其严酷。 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续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 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 10、为恐怖的政治气氛。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位现象。 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也就显得尤其尖锐、深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正式文人面对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 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这就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 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他们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 ,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 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五作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