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读写结合点,培养七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内容摘要:

2、观性题目,其强调的是读与写(说)的结合,能起到以写(说)促读的作用。 另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单元,或主题相同,或对某一篇课文内容加以深化,也体现出写、说与读、听间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读与写的结合点,组织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准确确定读写的结合点读写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学生的实际、单元主题和课后“研讨与练习”来确定。 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经验,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连句 3、成段、构段成篇等。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表达的方法,如课文的结构与题目,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景方法,使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活动过程,强调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这些都可作为读写的结合点。 课文的表达特点不同,读写结合点自然有别。 看云识天气以说明性的语言文字为主,学生能够从课文学习一些新的表达,如第一段的排比句式,文章采用的打比方、分类别、作引用等说明方法。 春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调动多种感官观察、正面侧面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等方法,则是学生学习表达的重点。 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5、标点符号。 ”这些都制约了读写结合点的确定。 其主要方面还是阅读。 因此,读写结合点的确定应与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一致。 春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是其重点。 看云识天气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但是,如果仅仅考虑阅读训练重点,不从这个单元整体把握,有可能偏重阅读。 前面提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单元,或主题相同,或对某一篇课文内容加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某一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时,还应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一致,这样就能相得益彰,发挥整体效益,促进语文 6、能力的全面提高。 讨与练习”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最精彩之处。 在设计上与课文紧密结合,大量开展口语交际与书面语表达的实践活动,实现听、读与说、写的结合,从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七年级上册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研讨与练习”安排了三题: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什么生活哲理。 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遇到过什么困难。 是怎样处理的。 有什么经验教训。 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 像这样的口语交际和写作,在七年级语文课后“研讨与练 7、习”中安排了二三十次。 因此,教学时要扣住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表达(说、写)训练,设计读写结合点。 二、有效组织读写结合训练在“读”中学表达,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在“写”中运用从“读”中汲取的词语、句式和立意、选材、组材等方法。 读写结合常用“以读带写”和“以写促读”两类方法。 “以读带写”,即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 “以写促读”,即让学生根据要求先写作文,然后在教师的指点下,带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照着学习课文(或提供的范文)。 下面仅谈谈“以读带写”的几种常用方法。 模仿写和说,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 9、绍家乡的冬天、春天、夏天或秋天(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季节)。 要求:织方法,编拟写作提纲。 写最有特点的景物。 合自己的经历,展开联想、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补写等训练。 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练笔中了解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状况,调整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教学最后一课,可以设计续写练笔:以下课之后为题,以小弗郎士的口气续写他当天课后发生的事情。 再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以布置学生就课文第一段进行扩写:先说一说对每句话的想像,课后再把自己的想像写下来。 织学生进行改写练习。 不仅可以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也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表现方法等。 教学最后一课,让学生完成课后“研 10、讨与练习”第三题:“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再如,将钱塘江春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或写景类的文章。 也可以根据课文,进行简要复述或缩写练习,帮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概括叙述与详细记叙之间的区别和各自的作用等。 如教学伟大的悲剧和登上地球之巅等记叙类长文章。 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 如学习伤仲永,组织学生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并写下来。 再如,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安排的比较阅读练习,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