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学年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图 A膈肌顶部升高,肺缩小,表示呼气,图 B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表示吸气. 故选: A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呼吸时膈肌胸廓肺的状态. 13.用糖拌西红柿,一段时间后,盘中会出现一些液体,主要原因是西红柿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 ) A.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B.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C.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D.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考点: 植物细胞的吸水、失水.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知识,据此作答. 解答: 解:当植 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吸水.用糖拌西红柿,则细胞外的糖分多,液体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则西红柿细胞就会失水.因此一段时间后,盘中会出现一些液体. 故选 D. 点评: 掌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分析糖拌番茄片时番茄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大小关系,即可正确答题. 14.合理膳食是指 ( ) A.满足人们对饮食色香味需要的膳食 B.依据个人嗜好的膳食 C.比例适中又含有各种人们所需营养物质的膳食 D.能供应高能量的膳食 考点: 注意合理营养. 分析: 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营养. “ 全面 ” 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 “ 平衡 ” 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合,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按 “ 平衡膳食宝塔 ” 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餐;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 30%、 40%、30%左右. 解答: 解:合理膳食指的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 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烹调时要注意低盐、低脂肪,并少放味精等.每天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早餐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每天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三餐比例为 3: 4: 3.缺乏某些营养素会引起营养缺乏病. 故选: C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合理营养的含义要求.这部分内容是考试的重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 15.在 “ 藻类 → 草食鱼 → 肉食鱼 → 鲨鱼 ” 食物链中,如果水质被有毒物质汞污染,那么体内汞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 A.藻类 B.草食鱼 C.肉食 鱼 D.鲨鱼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析: 有毒物质如汞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解答: 解: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在 “ 藻类 → 草食鱼 → 肉食鱼 → 鲨鱼 ” 食物链中,鲨鱼的营养级最高,因此如果水质被有毒物质汞污染,那么体内汞含量最多的生物是鲨鱼. 故选: D.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有毒物质 DDT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 16.动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其最重要 的意义是 ( ) A.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产生二氧化碳,并消耗氧 C.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D.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考点: 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能量的释放. 分析: 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解答: 解:动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其最重要的意义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故选: A 点评: 知道生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能量满足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17.植 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 ) A.根、茎、叶 B.茎和叶的绿色部分 C.花、果实、种 D.所有生活的部位 考点: 呼吸作用的概念. 分析: 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只要是活的细胞都需要能量,就都有呼吸作用,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 解: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释放的能量供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利用.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只要是活的细胞都需要能量,就都要进行 呼吸作用. 故选 D 点评: 关键抓住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只要是活的细胞就能进行呼吸作用. 18.图为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肺泡外包围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 (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考点: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分析: 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的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如图所示: 解答: 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在此处,由于肺泡内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肺泡里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与此相适应,肺泡外包围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故选: B 点评: 此题考查了肺泡适于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外包围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19.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萝卜、梨等很多种蔬菜 或水果放久了就会空心,不如刚买回来的时候好吃,这是因为存放期间 ( ) A.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 B.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水分 C.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 D.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考点: 植物的呼吸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分析: 此题考查的真植物的呼吸作用.解答是可以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方面来切入. 解答: 解:萝卜、梨等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使萝卜中的有机物大量减少,导致萝卜空心,不如刚买回来的时候好吃. 故选 C.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20.下表是某同学 “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 的实验记录,对该实验设计和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时间 加碘液的现象 ① 淀粉糊、清水 37 ℃ 10m i n 变蓝 ② 淀粉糊、唾液 5 ℃ 10m i n 变蓝 ③ 淀粉糊、唾液 60 ℃ 10m i n 变蓝 ④ 淀粉糊、唾液 37 ℃ 10m i n 不变蓝 A. ①② 号试管组成对照实验 B. ①④ 号试管组成对照实验 C. ③ 号试管变蓝是由于淀粉被消化了 D. ④ 号试管不变蓝是由于淀粉没有被消化 考点: 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分析: 在人体内,唾液淀粉酶能促进淀粉消化, ④ 号试管不变蓝是由于淀粉已经被消化,没有淀粉因此不变蓝.探究实验中我们必须考虑控制单一变量, ① 、 ④ 试管对照可得出唾液能消化淀粉,试管 ④ 和 ② 、试 管 ④ 和 ③ 两组进行对照,可得出唾液在 37℃ 才消化淀粉. 解答: 解: A、 ①② 号试管不能组成对照实验,因有两个实验变量:唾液和温度,故 A错误; B、 ①④ 号试管组成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唾液,故 B正确; C、 D、淀粉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所以 ③ 号试管变蓝是由于淀粉没有被消化, ④ 号试管不变蓝是由于淀粉被消化.故 C、 D错误. 故选: B 点评: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二、判断题(每题 1分,共 10分) 21.在植物的生活环境中,只要有阳光就能正常生长. .(判断对错) 考点: 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分析 : 此题主要考查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方面来切入. 解答: 解: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22.观察微小的生物个体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 (判断对错). 考点: 生物的基本常识. 分析: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 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进行测量.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并进行讨论. 解答: 解:要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需要借助能够对它们进行放大的仪器;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不足以看清微小生物,显微镜是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因此,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应使用显微 镜. 故答案为: 点评: 此题考查了科学观察时常用到的仪器. 23.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所有提出的问题都能通过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 (判断对错).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析: 评价探究方案主要看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等几个方面. 解答: 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 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因此,并不是探究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故答案: 点评: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科学探究的环节. 24. “ 生物圈 Ⅱ 号 ” 实验的进行,说明人类可以建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判断对错) 考点: 保护生物圈的意义.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圈 Ⅱ 号的相关知识,据此答题. 解答: 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 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科学家将它称为生物圈 Ⅰ号.生物圈 Ⅱ 号是科学家模拟生物圈 Ⅰ 号建造的一个实验基地,生物圈 Ⅱ 号( BiosphereⅡ )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生物圈 Ⅱ 号计划设计在密闭状态下进行生态与环境研究,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是如何运作,并研究在仿真地球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人类是否适合生存的问题.虽然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技术想办法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等条件,但最后仍然以失败 告终,它用事实告诉我们,迄今为止,生物。20xx-20xx学年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试卷含解析
相关推荐
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 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 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 温暖。 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 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 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10.请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 3分)
x应满足的不等式为( ) A. 600x+100( 10﹣ x)≥ 4200 B. 8x+4( 100﹣ x)≤ 4200 C. 600x+100( 10﹣ x)≤ 4200 D. 8x+4( 100﹣ x)≥ 4200 ,将矩形纸片 ABCD的四个角向内折起,恰好拼成一个无缝隙无重叠的四边形 EFGH,若 EH=3, EF=4,则边 AD的长是() A. 2 B. 3 C. 4. 8 D. 5
也往往有情意 , 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里说 : “ 是以诗人感物 , 联类不穷 , 流连万象之际 , 沉吟视听之区。 ” 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 , 这种景物的互相连接是无穷的 , 所以称为万象 , 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 , 着上感情色彩 , 产生诗意 , 都可构成创作。 “ 流连 ” 指在欣赏景物时 , 不忍离去 , 这里就产生感情 , 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 , “
筛选出 “ 涡虫干细胞在损伤后早期的行为与人类等高等生物惊人相似 ”“ 繁殖快 ”“ 易大规模繁殖培养 ”“ 涡虫的基因有 80%和人类的同源 ” 等关键词句。 【答案】 (1)涡虫繁殖快,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 (2)涡虫干细胞在损伤后早期的行为与人类等高等生物惊人相似; (3)涡虫的基因有 80%和人类的同源。 8.你认为涡虫再生能力的发现与研究对人类有哪些意义。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发生了 一次日全食,这个现象是由于光的 ▲ 形成的. 右 图表示日全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位置示意图,若图中的 A表示太阳,则 B表示 ▲ . 24.在检查视力时,医生让小玉观察前方平面镜中的视力表来 确定 视力。 实际上,视力表在小玉的后方,她在镜中看到的是视力 第 20 题 第 19 题 表 ▲ 立、 ▲ 像(填 “ 实 ” 或 “ 虚 ” )。 若小玉的眼睛到像的距离为 5m
2、种、镇压等项作业。 既可在直立玉米桔秆或玉米桔秆粉碎还田地中播种小麦,也可以在高麦茬地中播种玉米。 二、高浓度粒状复合肥或复混肥作底肥由于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利用秸秆及残茬覆盖保护土壤,无需再施有机肥,但必须用高浓度粒状复合肥或复混肥作底肥,以满足小麦前中期的生长发育需要。 一般要求氮磷钾有效含量在 40以上,并且最好是选择突出磷肥的复合肥或复混肥,亩施量 40千克克。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