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9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离。 B 项 “ 还 ” : ① 副词,还是; ② 动词,环绕。 C项 “ 相 ” ,都是表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有指代作用。 D 项 “ 胜 ” :① 动词,胜过,超过; ② 形容词,优美,美好。 6. 下列诗句的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 导学号 41594103 ( A ) A. 大江 /东去,浪淘 /尽 , 千古 /风流 /人物 B. 乱石 /穿空,惊涛 /拍岸 , 卷起 /千堆雪 C. 人生 /如梦,一尊 /还酹 /江月 D. 莫听 /穿林 /打叶声 , 何妨 /吟啸 /且 /徐行 【解析】 应为 “ 大江 /东去,浪 /淘尽,千古 /风流 /人物 ”。 7. 将下面五个句子排列成一段内容连贯的话。 (只填序号 )(4 分 ) 导学号 41594104 ① 宋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政,苏轼极力反对,被调往杭州等处担任地方官。 ② 《念奴娇 赤壁怀古》正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游赏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 ③ 元丰二年在湖州太守任上又因做诗讽刺新法,遭到御史弹劾、论罪,被捕入狱。 ④ 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⑤ 苏轼为官关心政治,但思想比较保守。 答: ⑤①③②④ 【解析】 文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说苏轼关心政治和思想保守;第二层说苏轼被贬官之后写出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 第一个层次是第二个层次的前提条件,应该排列在前 面。 细分第一个层次,应该先总说,再依次分说关心政治和思想保守。 ③ 中的 “ 又 ” 字也能决定 ③ 应该在 ① 之后。 接下来是第二个层次。 ④ 句中的 “ 这首词 ” 决定了其应该排列在最后。 8. 调整下面画线语句的语序 , 使前后格式一致。 (5 分 ) 导学号 41594105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不断被贬流放, 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地方人民却从中得到了大幸。 苏堤无言,默默铭记着苏轼的功绩;赤壁有字,惊涛拍击着东坡的诗篇。 答: 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却是地方人民的大幸。 【解析】 画线语句表述的角度不一致,第一个分句陈述的对象是 “ 这 ” ,指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而第二个分句表述的对象是 “ 地方人民。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9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
着,闪着木质的暗黄。 等凳子靠近,宝田便拿一根粪叉,看准了,猛地向岸边一划。 凳子在水中打一个旋儿,漂到叉子所不能及的地方。 宝田急了,凳子,漂了。 凳子,漂了。 他向着凳子喊,很无助的样子,却并不看三麻。 凳子漂出很远,颜色开始暗淡。 宝田向回跑,寻着更长的粪叉,或者棍子。 三麻正是这个时候,跳下水的。 三麻是村里水性最好的一个,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凳子救回。 他把凳子坐在屁股下,一边哆嗦
的意大利漆皮钱包。 我决定去我喜欢去的一个名叫达文西的小餐馆吃午饭。 该餐馆做的皮萨最好。 但就在这时,又一个人闯入我的视线。 此人身高六英尺之多,深咖啡色的肤色,只见他正在四下走动,不用问他一定是迷路了。 我小心翼翼地接近他,就像狮子悄悄靠近猎物。 “ 你好,先生。 我可以帮助你吗。 ” “ 是的,你知 不知道电影院怎么走。 ” “ 哦,知道。 沿着第 52大道走下去,左拐,右边就是
晚年 “ 她 ” 的生活就像杯中的凉茶一样 , 没有了温度 , “ 她 ” 对当年的爱情没有了渴望 , 没有了对后来的奇迹与幸福的期盼 , 剩下的就只有活着。 B. 小说中出现了几处简洁的环境描写 , 这几处景物描写都是衬托 “ 她 ” 因生活的不幸而产生了忧郁的情怀。 C. 小说中 “ 她 ” 吃早餐、散步时的心理描写 , 交代了 “ 她 ” 在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之后 , 变得不会与男人交往 ,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诗人从 “ 追梦 ” 中醒来,知道那梦已经远去,并且当时就不太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的名句是 “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自己处在富家子弟中间,虽 “ 缊袍敝衣
B. 起首三句化用曹植《洛神赋》 “ 凌波微步 , 罗袜生尘 ” , 美人凌波微步 , 不过横塘 ,翩然径去 , 只能目送芳尘 , 惆怅极矣。 “ 但 ” 犹言仅 、 只。 C. “ 锦瑟 ” 一句提问 , 化用李商隐《锦瑟》中 “ 锦瑟无端五十弦 , 一弦一柱思华年。 ”悬揣佳人抚琴何人聆听 , 既是问人 , 也是自问 , 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际。 D. “ 月桥 ” 两句 , 想像其人的住处 ,
用武而不终也 C. 昔者晋文公好士 之 . 恶衣王无异于百姓 之. 以王为爱也 D. 忠实欲天下之富 而 . 恶其贫夫赵强 而 . 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解析: 选 A A项,所以:表凭借或依据,译为 “„„ 的依据 (原则 )” /表原因,译为 “„„的原因 ”。 B项,以:均为连词,表原因,译为 “ 因为 ” , “ 由于 ”。 C项,之:均为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