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电大电大地域文化考试百题集内容摘要:

中国。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也因此诞生。 所以,“中国在外力作用下开始走向近现代化”的结论应该是正确的。 至于中国在半殖民地化的统治中所经历的种种民族苦难,也是不可回避的历史事实。 对以下记述的外国租界的影响,也应该从消极、积极两方面来评价。 这种评价原则或许还不是充分科学的,但它的确避免了片面化的倾向。 九、天津的租界 (一)天津租界形成 租界是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的畸形现象。 1845 年 , 英国在上海开辟了第 一个租界,接着又将这一侵略形式强加于其他通商口岸。 天津则是列强开辟租界最多的城市。 开埠后,英国最先在天津强划租界。 1860年 12月,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照会清政府:5“欲永租津地一区,为造领事官署及英商住屋、栈房之用。 ”清政府责成直隶总督及地方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议办理。 仅凭这一纸照会,并无任何章程合同,英国以每亩地每年缴纳 1500文地租的代价在天津就划定了租界。 此后,英国侵略者还不断扩张租界: 1897年扩充 1630亩, 1902年将为美国代管的租界 131 亩并入; 1903年,再次将租界向西扩张到旧海光寺大道(今西 康路),向南沿马场道至佟楼,占地 3928 亩。 至此,英国在天津租界总面积达到6149亩,为九国租界之冠。 英国在天津强行划定租界后,美国亦不甘落后, 1860 年在英国租界南面强占 131 亩土地作为租界,其区划为东临海河、西至大沽路、南至开封道、北接彰德道。 美国租界划定后,国内爆发了南北战争,无暇对租界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 于是,美国侵略者和英国私相授受, 12 把美国租界托由英国代管。 1861年 6月,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紫竹林法国租地条款》,在英租界以北划地360亩为租界,其区划为今西至大沽路、东、北两面临海河,南 至营口道。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看到俄、意、比、奥等国在天津纷纷增设租界。 就连并未派兵参战的比利时,也趁火打劫,将海河东岸大直沽、小孙庄附近,得到了 740亩的土地的租界。 其中,英、美、法三国租界于海河西岸联成一片,人们泛称最早的三国租界为“紫竹林租界”。 英美法三国租界当时虽地处荒僻之地,但面临海河,背靠通向京城的道路,在天津最为繁华的三岔河口的下游,扼天津水陆交通之咽喉,颇具发展潜力。 英法租界均在河岸修建码头,带动了租界经济的繁荣。 6 天津的租界俨然为“国中之国”。 外国列强在租界中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 司法权、治外法权及巡捕、军队、监狱等,完全不受中国政府权力和法律的辖制。 天津共设有英、美、法、德、日、俄、比、意、奥等 9个国家的租界,其数量之 多,在中国 16个设有租界的城市中居于首位; 23350亩的总面积也超过天津旧城面积的 8倍。 位于天津海河两岸的各国租界,不仅控制着天津航运、陆路交通的要道,而且扼守着从海口通往北京的战略要地。 (二)租界对天津的影响 租界的设立是天津城市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它对天津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租界的设立使天津成为西方国家掠夺控制中国的桥头堡。 西方资本的势力通过天津租界深入内地,控制北方地区的经济命脉,加剧对中国的剥削与掠夺,也加深了天津本身的 殖民地化程度。 例如,租界内的外国银行、洋行、公司是列强国家对中国进行金融操控和经济掠夺的重要工具。 德租界内的洋行向中国倾销军火;美国花旗银行对操控天津金融起重要作用;比利时通用银行财团建立电灯公司,垄断了天津的电力事业。 成立于 1867年的怡和分行在英租界设有自己的大型仓库及专用码头,它们凭借各种特权,不仅在中国内河通行无阻,控制了中国沿海从南到北的各主要港口和运输线,而且还代理通往世界各大港口岸的远洋航线。 其次,租界的设立也 打开了一扇展现西方现代文明的窗口。 经过近 20年的建设,租界通过幽静典雅的洋房民居、美丽整洁的街心花园和灯红酒绿、繁华奢 靡的商业大厦以及电影、赛马、舞厅、话剧、交响乐、报纸期刊、体育比赛等 西方文明的物质、精神形态,向天津人民展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气 质,并对天津的地方文化和民众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就其积极方面而论,天津社会的进步与租界展现、传播的现代文明有密切关联。 此外,租界内千姿百态的充满异国风情的建筑,为天津留下了一座永不闭幕的“万国建 13 筑博览会”。 天津文化的蕴涵因此得以极大丰富。 同学们,这节 课就到此为止,再见。 第四讲 天津的洋务建设与北洋新政 同学们好。 这节课,我们介绍清末发生在天津,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迹的两件大事。 这两件大事又是和近代最重要的两个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的。 这也是天津史上最不易解答的两道难题:李鸿章与天津的洋务建设、袁世凯与小站练兵、北洋新政。 十、李鸿章与天津的洋务建设 (一)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始于 19世纪 60 年代,甲午战争宣告了它的终结。 洋务运动是在“自强”、“求富”的旗帜下推动的练兵、制器 的改良运动。 李鸿章、张之洞等 洋务派 鼓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 理念, 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力图通过发展工商业来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60 年代的洋务活动主要以购置炮舰枪械,建立军事工业,编练新式海陆军为主要内容; 70 年代后,在继续充实军力的同时,着手兴办矿山、轮船、电报、铁路、纺织等民用工业;此外还创办一批新式学校,翻译西洋书籍,派遣留学生,培养新型人才。 这里提请大家注意的是,洋务运动毕竟属于封建社会体制内的、封建文化形态中的一种变革。 (二)李鸿章在天津的洋务活动 李鸿章也许是最难以作出准确评价的近代史人物。 他平生受到指责最多的是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 签订了《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等诸多不平等条约。 也正是由于这两大过失,大清王朝度过了两次严重的生存危机。 李鸿章最值得肯定的贡献,是他在洋务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自 1870年起,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长达 25年之久,天津也因此成为实践他的洋务思想的重要基地。 关于李鸿章的洋务活动,有以下结论值得注意: 首先,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奠基者。 早在 1863年, 他就 雇用英国人马格里 在松江创办了一个洋炮局。 1865 年, 又创办了 中国最早的现代工业企业 江南制造局 和 金陵机器局。 1870 年,他又接管了 崇厚 组建的 天津机器局 ,并着手扩建规模。 可以说,中国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都是李鸿章主导创办的。 其次,李鸿章也是中国近代民用工业的拓荒者。 19世纪 70年代后,他痛感中国之积弱 14 不振的原因在于“患贫”;得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的结论,将 洋务运动 的重点转向“求富”。 1872 年,他创办了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 —— 轮船招商局 ,由此奠定了官督商办的政策基调。 其后,他先后创办了 开平矿务局 ( 1877 年)、上海机器织布局( 1878年)、天津电报总局( 1880 年)、唐胥铁路( 1881 年)、上海电报总局( 1884 年)、津沽铁路( 1887年)、上海华盛纺织总厂( 1894年)等一大批民用企业。 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 督商办转向官商合 办,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再次,李鸿章还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造者。 从 70 年代起,李鸿章就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海防论”,大力倡导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1874年(同治十三年),他提出了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并辅之以沿海陆防的中国近代海防战略。 他在天津设立了北洋海军营务处,还兴办了大沽船坞和天津水师学堂。 1885年 北洋水师 正式建成,它拥有 25艘舰船,不仅是中国海军的绝对主力,也是亚洲最强大的海军舰队。 李鸿章就是北洋水师的最高统帅。 应该指出,做为大清帝国的重要柱石,李鸿章真正的实力在于他的淮 军集团。 凭借着淮军领袖的地位,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都可以将自己的势力范围伸展到全国各地。 我们说天津是洋务运动的中心或北方中心,其根据就在于:李鸿章在天津遥控各地达 25年之久。 (三)关于李鸿章洋务活动的两个重要结论 认识、评价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和实践,有两个问题提请读者注意: 其一是洋务活动的奠基作用。 近代工业是一种文明形式、文化类型,不能理解为只是建造了一些工厂、矿山。 而且,工业化的进程是累积渐进的,其基础阶段的作用和影响会长期存在。 李鸿章的军工企业在 1900年的战争中被毁坏殆尽,但它的历史影响没有消失。 最 起码说,改变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工人阶级没有因为企业被破坏而消失。 其二是洋务运动的基本性质。 洋务运动的思想和实践都是地主阶级、封建王朝的自我拯救。 那些创办近代工业企业的人物并非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 洋务运动和洋务派没有全面改良封建社会的要求。 他们的“西学为用”仅仅是为了得到坚船利炮。 或者说,所谓“西学”实际上只是“西术”,即工业技术,根本不包括社会科学、社会思潮,更不会包括社会制度。 19世纪 70年代以后,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一些早期的改良主义者,才开始显现基本立场的变化。 (四)、洋务运动对于近代天津发展 的影响 李鸿章的洋务活动对天津的城市发展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天津成为洋务运动的北方中心。 李鸿章在天津 25年的苦心经营奠定了牢固的政治经济基础。 他主管的通商、外交和海防事务又是牵动朝廷大局的关键所在,这就使他把洋 15 务活动的基地放在天津有了更充分的理由。 天津成为军工事业、新式陆海军、煤矿铁路、电信邮政和新式学堂的发源地,这对天津的深远影响是无需论证的。 第二,天津成为北方近代工业的中心。 李鸿章开创的庞大的企业体系,奠定了天津近代工业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基本格局;同时也 促进了天津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 20世纪 30年代以后,天津一跃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这与洋务时代的工业基础不无关系。 第三,天津成为北方近代交通运输的中心。 李鸿章开办的铁路、航运与电信等事业,完成了天津近代交通运输体系的换代性改造,强化了天津的交通枢纽地位。 总之,李鸿章的洋务活动促进了工业、交通、通讯、外贸等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为天津的城市发展与转型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十一、袁世凯与小站练兵和北洋新政 2 小站练兵和北洋新政,都是影响天津和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作为一个曾经主导过中国命运的历 史人物,袁世凯最大的政治资本就是拥有一支自己控制的封建军队。 这支军队就来自于天津小站。 (一)小站练兵 小站练兵始自 1875年淮军将领周盛传、周盛波。 1894年, 盛字营在 甲午战争中不幸全军覆没 ,中国陷入更险恶的危难之中。 在此背景下, 袁世凯在小站接 手编练 新建陆军。 袁世凯练兵的根本措施是引进了西方军队的组织、训练模式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尤其注重培养新式军事人才。 为此,他组 建了炮兵、步兵、骑兵、德文四所“行营武备学堂”, 还创办了陆军师范学 堂、讲武堂、北洋武备学堂等军校。 袁世凯编练新军成为中国近代化军事制度的 开端。 到 1903年,北洋新军已有六个镇(相当于师),总兵力达 6万余人。 北洋军以装备精良、训练严格、饷械充裕而雄冠全国,但这支军队却从未向外国侵略者开过一枪一炮,反而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和袁世凯个人窃取政治权势的资本。 在小站出身的军阀中,升至督军以上的有 34 人;其中包括 袁世凯、徐世昌、曹锟、冯国璋等 4个民国总统和 1912年到 1928年的 9个北洋政府 总理。 北洋军阀集团横行霸道、祸国殃民二十多年,这一祸水的源头就出自天津小站。 (二)北洋新政 袁世凯的另一重要的活动是在天津推行“北洋新政”。 所谓“新政”是 清政府在世纪之初推出的改良活动,也可以说是大清朝自救活动的最后挣扎。 袁世凯的“北洋新政”包括: 第一、创办警察体系。 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创办了警务总局,招募巡警 3500人进行 16 训练。 依靠这支部队,他从八国联军手中接收了天津。 第二年,保定巡警学堂并归天津,改称“北洋巡警学堂”。 1905 年 9 月,袁世凯向清政府建议设立巡警部并获批准。 至此,近代中国的警察制度在袁世凯的谋划经营下形成于天津。 第二,整饬吏治。 袁世凯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设立官吏考验处, 考核甄别新到任的官员;设立官吏调查处, 通过舆论了解官员政绩; 设立 法政学堂和胥吏学堂,培养新政人才。 第三,改革教育。 1905 年,袁世凯联合张之洞等人奏请清政府停止科举、推广学校。 1906 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西式学校开始推行。 袁世凯主导下的直隶省兴办了一大批高等学堂、女学堂等新式学校。 据统计,到 1907年,天津及直隶有各类学校 8700所,学生总数达 16万人,居全国第二位。 第四,试行自治、改革司法。 1906 年,清政府指令奉、直两省试行地方政治自治。 在袁世凯的操作下, 1907 年 8月间,天津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地方选举,选出 10 名议员,组成天津县议事会。 此后,袁世凯命令 各州县以天津为“模范”,施行地方自治。 也是在这一年,清政府的地方司法行政改革也由直隶先行试办。 袁世凯主持设立了天津府高等审判分厅、天津县地方审判厅及乡谳局,使天津成为全国司法改革的试验区。 第五,整顿金融。 1902 年,历经八国联军的劫难之后,天津经济凋敝,物价波动,货币短缺,形成了钱荒。 为整饬金融秩序,袁世凯于设立了北洋银元局,先后在河北西窑洼护卫宫和大经路先后建立了东、西两个工厂,赶工铸造铜元,使市场上的钱荒缓解,银价渐渐平衡。 1905年建成竣工的东厂,即直属户部的“户部造币总厂”不仅为北方唯一铸币机关 ,在全国亦居首位。 第六,振兴实业。 1903 年 3 月,袁世凯派周学熙创办直隶工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