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详解汇编内容摘要: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 答: (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 10 年 北京卷) ,完成 1, 2 题。 ( 7 分)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 基调 . “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 、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 ( 4 分) 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 (《古风》其三十九 )。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 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 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广阔无边。 ③、被,覆盖。 大荒,广阔的原野。 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 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 ⑤、徂 (c)晖,夕阳的余辉。 ⑥、帜棘,有刺的灌木。 鸳,通“鵷”。 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 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 ⑦、归去来,回去吧。 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 《行 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 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参考答案: ( 1)( 3 分) A ( 2)( 4 分)要点: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 10 年 山东卷) ,回答问题。 ( 8 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 ① 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 ② 使心伤。 [注 ]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 li224。 ng):悲伤。 (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 3 分) (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 5 分) 译文: 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 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 ( 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 2)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 10 年 江苏卷) ,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 2 分) (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 说明。 ( 4 分) (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 4 分) 【答案】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 “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 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 “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 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 10 年 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 8~9 题。 雨雪曲 江总 ① 雨雪隔榆溪 ② ,从军度陇西 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 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 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 6 分) ( 10 年 福建卷)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 6 分) 访隐者 [宋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 ① 寒云抱泉石。 山翁 ② 酒熟不出门,残花满 地无人迹。 [注 ] 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______。 ( 1 分) (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 (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2 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 1)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 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答案:踏 (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 3)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 A 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答案: A ( 10 年 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岁暮 ① [唐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 ②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 (今四川阆中 )。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 (今四川成都 )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 (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 ),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 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 .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D。 (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 ,“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 句子 段落 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 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 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 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 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杜甫五十二岁。 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 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 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 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 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 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 ”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尾联“济时敢爱死。 ”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 但“寂寞壮心 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 10 年 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 送人归京师 ① 陈与义 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4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 10 年 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雨 陈与义 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 ② 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 ③ 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 ④ ,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 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20xx-20xx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详解汇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