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20xx年基因工程试卷b卷内容摘要:

体载体的基因间隔区插入 的一段调节基因及 lac Z的 N端 146 个氨基酸残基编码基因,其编码产物为β — 半乳糖苷酶的α片段。 突变型 可表达该 酶的 W 片段(酶的 C 端)。 单独存在的α及 W 片段均无β半乳糖苷酶活性,只有宿主细胞与克隆载体同时共表达两片段时,宿主细胞内才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使特异性作用物变为蓝色化合物,这就是所谓的α 互补。 (其中的一例,另外表达意思相同也行) 简答题 4 题 1. 引物设计原则 1) 引物的长度一般为 1530 bp,常用的是 1827 bp,但不应大于 38 bp。 2)引物 3′端决定引物的特异性, 3′端与模板 DNA 一定要配对。 设计引物时应当避免在引物的 3′端使用碱基 A,引物 3′端也不要是编码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以免因为密码子第 3 位简并性而影响扩增特异性。 3) G+C 含量一般为 40%~60%。 按公式 Tm=4( G+C) +2( A+T)估计引物的 Tm 值,有效引物的Tm 值为 55~80℃ ,以接近 72℃为最好。 4)引物与非特异扩增序列的同源性不要超过 70%或有连续 8 个互补碱基同源。 5)引物中四种碱基的分布最好是随机的,不要有聚嘌呤( A、 G)或聚嘧啶 (T、 C)的存在。 尤其 3′端不应超过 3 个连续的 G 或 C,因这样会使引物在 G+C富集序列区错误引发。 6)两引物之间不应有互补性,尤 应避免 3′端的互补重叠以防引物二聚体的形成。 一对引物间不应多于 4 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