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电力用户接入工程技术规范内容摘要:

拉,以防损伤绝缘层、线芯。 绝缘线损伤的处理应按规定进行。 绝缘线的连接不允许缠绕,应采用专用的线夹、接续管连接。 绝缘线连接后应进行绝缘处理,绝缘线的全部端头、接头都要进行绝缘密封,不得有导线、接头裸露,防止进水。 悬挂绝缘线的钢绞线的自重荷载应包括绝缘线、钢绞线绝缘支架质量及 200kg 施工荷重。 钢绞线的最小截面不应小于 50 mm2。 架空裸导线 架空裸导线,应符合国家电线产品技术标准,严禁使用单股铝线 、断股、破股(拆股)线和铁线。 其最小截面规定为: —— 裸铜线 主干线: 50mm2;分干线: 35mm2 分支线: 16mm2。 —— 裸钢芯铝绞线(铝绞线及铝合金线) 主干线: 95mm2;分干线: 70mm2 分支线: 50mm2。 架空裸导线的线间距离,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表 6 架空裸导线最小线间的距离 单位为米 装置方式 条 件 线间最小距离( m) 水平排列 档距在 40 米及以下 档距在 50 米 档距在 60 米 靠近电杆的相邻导线 多层排列导线间的垂直距离 直线杆 转角、分支杆 同杆架设 导线与上层的 110kV 高压线垂直距离 直线杆 转角杆 导线与下层的通信、广播、电视线垂直距离 裸导线在最大弧垂和最大风偏时,对地面、水面、邻近建筑物及交叉跨越线路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 7 的规定。 跨越铁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主要通航河流,一、二级弱电线路的跨越档,导线支持要双固定,导线不应有接头(窄轨铁路除外)。 架空线与 I 级通讯线的交叉角 ≥ 45176。 ;与 II级通讯线交叉角 ≥ 30176。 ;与 III 级通讯线交叉角不作规定。 表 7 架空裸导线对地和跨越物的最小距离 单位为米 线路经过地区或跨越项目 最小距离 地面道路 市区、厂区城镇、公社、公路、 自然村、田野等非居民区 铁路 至铁路轨顶 标准轨 窄轨 通航河流 常年洪水位 房屋建筑 垂直 水平、最凸出部分 街道绿化 树木 垂直 水平 通讯线 广播线 交叉跨越(电力线应在上方) 水平 倒杆距离 特殊管道﹑一般管道﹑索道 垂直( 电力线在下面至电力线上的保护设施) 水平(在路径限制,至管道﹑索道任何部分) 人行天桥 垂直 水平(导线边线至人行天桥边缘) 电力线 垂直距离 1kV 及以下 110kV 35110kV 154220kV 500kV 水平距离 1kV 及以下 610kV 35110kV 154220kV 500kV 裸导线在施放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发生磨损、断股、金钩(小绕)及过扭现象。 同一回路的各相导线不得采用不同的金属材料,扎线应与导线材料相同。 在一个档距内每根导线不应超过一个接头,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向的铝线或钢芯铝线在绝缘子或金具固定处,宜包铝包带。 档距内导线接头距导线的固定点不应小于。 架空导线一般采用水平排列。 中性线应装在靠近电杆或建筑物侧,同一地区的中性线位置应统一。 同一回路的中性线,不应高于相线。 路灯线在电杆上的位置,不应高于其他相线和中性线。 线路导线每相的过引线、引下线与邻相的过引线、引下线或导线之间的净空距离,裸导线不应小于 150mm。 导线与拉线、电杆间的净空距离,裸导线不应小于 100mm。 架空线路的档距,采用下列数值: a) 城镇和村庄: (40~ 50)m; b) 郊区: (40~ 60)m; c) 田间: (50~ 70)m。 各相导线的弧垂应一致。 同一档距内,同层导线截面不同时,导线的弧垂应以其中最小截面的弧垂确定。 施放导线时应考虑初伸长,一般裸铝线减小弧垂 20%,裸钢芯铝线绞减少弧垂 12%。 导线连接 导线的连接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钢芯铝绞线、铝绞线在档距内的连接,宜采用钳压方法。 b) 铜绞线在档距内的接头,应采用插接或钳压方法。 c) 铜绞线与铝绞线的接头,应采用铜铝过渡线夹或采用插接方法。 d) 铜绞线、铝绞线的引下线(跳线)应采用钳压、线夹连接方法。 e) 导线接头电阻,不应大于等长导线的电阻。 档距内接头的机械强度,不应小于导线计算拉断力的 95℅。 采用压接管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压接管型号与导线截面一致。 b) 导线钳压模数及压后的尺寸应符合表 9 的规定。 c) 钳压后,导线端头露出管外不应小于 20mm,导线端头的绑线不应拆除。 d) 压接后管身应平直,压接管的弯曲度(弯度与长度之比)不应大于 1%,超过时应予校直,校直后压接管不应有裂纹。 e) 压接后,压接管两端附近的导线不应有松股等现象。 f) 压接后,压接管两端出口处、合缝处应涂刷防潮剂或油漆。 表 8 铝 绞线的压接 导 线 截 面 ,mm2 16 25 35 50 70 95 120 150 185 压 口 数 6 6 6 8 8 10 10 10 10 压 后 尺 寸 D,mm 14 23 26 30 表 9 钢芯铝绞线的压接 导 线 截 面 ,mm2 16/3 25/4 35/6 50/8 70/10 95/20 120/20 150/24 185/26 240/30 压 口 数 12 14 14 16 16 20 24 24 26 214 压 后 尺 寸 D,mm 基坑、电杆、拉线 电杆应采用梢径不小于 190mm,杆长不低于 10m 的水泥电杆;使用在终端、转角处的应采用梢径为 190mm 的非预应力水泥电杆。 其埋深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使用在终端、转角对松疏土壤及转角、终端等杆应适当加深、加固,对低洼易积水的地方,杆根四周应将泥土填高夯实以利泄水。 电杆在终端、转角及分支处应加装拉线。 拉线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拉线与电杆的夹角一般采用 45176。 ,应不小于 30176。 b) 拉线宜采用热浸锌钢绞线,截面应不小于 25mm2。 当下端采用园钢拉棒时,其直径应不小于16mm,拉线棒应热浸锌。 腐蚀地区拉线棒直径适当加大 (2mm~ 4mm)或采取其他 有效的防腐措施。 下端拉棒露出地面 (~ )m。 d) 拉线穿越带电导线时,应装隔离绝缘子,在断拉线情况下拉线绝缘子对地面处应不少于 ,地面范围的拉线应设置保护套。 e) 拉线下端应固定在埋于地下的地龙木、石条或水泥拉线盘上,不应固定在树上和一般建筑物上。 拉线盘埋深一般不小于电杆埋深。 拉线上、下把连接片的装置要求: a) 花兰螺丝杆必须在露扣调整后,再用 热浸锌铁线锁住。 b) UT 型线夹螺杆应设双螺帽,拉线断头应用铁丝绑扎。 c) 元宝螺栓应 互相颠倒装设,最后一个元宝螺栓应装于拉线断头侧,断头端用铁丝绑扎,螺栓应配有弹簧垫圈。 d) 楔型线夹内部要光滑,舌板与拉线接触紧密,断头端应用铁丝绑扎。 三相四线线路一般采用不小于 63mm63mm6mm 的角钢横担或瓷横担。 其组装位置,一般在受电侧。 转角、分支、终端杆的横担,应装于张力反侧。 绝缘子可采用针式和蝶式绝缘子或瓷横担,导线截面在 16mm2 以上的以及转角杆、终端杆应采用蝶式绝缘子或悬式绝缘子。 瓷横担和绝缘子应完整无损。 角钢横担、金属构架、抱箍等金具应 经热浸锌防腐处理。 铝芯导线的使用 采用铝芯绝缘导线时应符合 DB32/T 989 的有关规定。 铝芯导线的连接符合下列规定: a) 一般可采用熔接、压接等方法,严禁采用绞接或绑接; b) 连接前应把铝芯导线接触面的氧化层刷去涂上中性凡士林; c) 采用熔接时,其连接长度不应小于表 10 所列数值; d) 铜芯与铝芯导线的连接应采用铜铝接头、铜铝压接管和铜线上镀锡等方法,防止电化腐蚀。 表 10 铝芯导线连接长度表 多股铝绞线 导线截面 ,mm2 连接长度 ,mm 16 60 25 70 35 80 50 90 70 100 95 120 8 电力 电缆 线路 一般规定 根据用电场所的要求而采用电缆线路 接入 时,应选择不易遭受各种损坏的有利走向。 电缆一般采用铠装电缆,但敷设在电缆沟、电缆桥架内或敷设在无直接机械损伤及化学侵蚀危险的场所,可采有非铠装电缆。 电缆不应在有易燃、易爆及可燃的气体管道或液体管道的隧道或沟道内敷设。 当受条件限制需要在这类隧道内敷设电缆时,必须采取防爆、防火的措施。 电力电缆不宜在有热管道的隧道或沟 道内敷设,当需要敷设时,应采取隔热措施。 电缆敷设前,应检查电缆是否有机械损伤,并用 1kV 绝缘电阻测试仪摇测绝缘,绝缘电阻一般不低于 10MΩ。 同一路径向一级负荷供电的双回路电源电缆应采用阻燃型电缆,不宜敷设在同一沟内;当条件不允许时,可布置在电缆沟两侧的支架上,不应布置在同侧上下支架上。 支承电缆的构架,采用钢制材料时,应采取热浸锌等防腐措施;在有较严重腐蚀的环境中,应采取相适应的防腐措施。 电缆的长度,宜在进户处﹑接头﹑电缆头处或地沟中留有一定的余量。 电缆敷设的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的比值,应不小于表 11 的规定。 表 11 电缆敷设的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的比值 电缆护套类型 电 力 电 缆 其他多芯电缆 单 芯 多 芯 金属 护套 铅 25 15 15 铝 30 30 30 纹铝套和纹钢套 20 20 20 非金属护套 20 15 无铠装 10﹑无铠装 15 三相四线系统中,不应采用三芯电缆另加单芯电缆作中性线,严禁利用电缆外皮 作中性线或保护线。 用于三相交流的多芯电缆穿入钢管或硬塑料管时,每根电缆穿一根管子,单芯电缆不允许单独穿在钢管内(采取措施者除外),且固定电缆的金属夹具不应构成闭合磁路。 电缆保护管以及铠装电缆或铅包、铝包电缆的金属外皮在两端应与保护线( PE)或保护中性线( PEN)可靠连接,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Ω。 电缆屋内敷设 屋内敷设时,应尽量明敷。 无铠装的电缆在室内明敷,当水平敷设时,其至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 ,垂直敷设时,其至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 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有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 当明敷在配电室、电机室、设备层等专用房间内时,不受此限制。 明敷在房屋内及电缆沟内的电缆应剥除麻带,铠装表面应涂漆。 相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并列敷设时,电缆的净距不应小于 35mm,且不小于电缆外径;当在桥架、托盘和槽盒内敷设时,不受此限制。 1kV 及以下电力电缆及控制电缆与 1kV 以上电力电缆宜分开敷设。 当并列明敷时其净距不应小于 150mm。 电缆明敷时,其电缆固定部位应符合表 12 的规定。 表 12 电缆的固定部位 敷设方式 构 架 型 式 电缆支架 电缆桥架 垂 直敷设 或大于 45186。 倾斜敷设 电缆的首端和尾端 电缆的上端 电缆与每个支架的接触处 每隔 ~ 2m 处 水平敷设 电缆的首端和尾端 电缆的首端和尾端 电缆与每个支架的接触处 电缆转弯处 电缆其他部位每隔 5~ 10m 处 电缆埋地敷设 电缆直接埋地敷设时,沿同一路径敷设的电缆数量不宜超过 6 根。 直埋电缆线应留有全长 ~ 1%的裕度,屋外直接埋地敷设的沟深不小于 700mm。 当直埋在农田时,不应小于 1m。 沟底应平整 ,无硬质杂物,铺 100mm 厚的细纱层,电缆敷 设后亦应加盖 100mm 厚的细纱层,再覆盖混凝土保护板,保护宽度应超出电缆两侧各 50mm。 复土后地面上还应设置电缆走向标志。 电缆的埋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