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美好姿态读后心得五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 而对教材的理解、目标的设定,要靠语文老师的素养。 也就是说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运用方法的老师。 老师学养深厚,什么的方法都可以驾驭自如,反之什么样的方法也只是表面文章,对语文目标的达成无济于事。 基于此,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自身素养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读书和写作能力。 多读点文史哲方面的书籍,以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愫;用心研读教材,以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明确教学目标;读点教育理论 著作,结合自己教学的得失,选择更恰当、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抛开功利性的写作,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 语文教师深厚的素养和底蕴可以使语文教学奇趣横生,因为语文本身就是极具灵性的学科,她洋溢着诗性的光辉,流淌着浪漫的情怀,播撒着自由的精神,塑造着高贵的灵魂,更是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 当我们能够把自己和学生真正解放出来,置身于宽松、自主的语文教育环境之中,不刻意追求某种时髦的方法、先进的理念去教去学,也不为了某种功利去教去学,而是以一种美好姿态去读书、去写作。 相信,随着 阅读量、写作量的增加,学生会越来越喜欢语文,他们的积淀会因语文而深厚,他们的气质会因语文而高雅,他们的人生会因语文而精彩。 如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才无愧于语文这门关乎心灵和精神的人文学科,这也许就是我心中对 “ 教育的美好姿态 ” 的一种向往和憧憬吧。 【篇三】 读了钱梦龙老师的《教师的价值》一书,不过瘾,在了解钱梦龙老师更多的资料时,看到钱老师的弟子、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书《教育的美好姿态》。 于是,从一本书读到了另外一本书,从 “ 师傅的书 ” 读到 “ 徒弟的书 ” ,一脉相承,顺流而行,阅读之,欣赏之,学习之 ,也谓有趣。 起初是被书名的美好所吸引,为封底的一段文字所打动: “ 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教室里识字读文,春光在窗口等候,微风从走廊略过;我们在花草云湖的教室里读天读第地、读自己,小鸟飞进了我们的书本,小虫子爬成了我们的标点。 那随风送来的芳香、绚烂与牧歌,都是我们的篇章;那书声琅琅的唐诗宋词、小说散文,都被折成一只只纸船,在青春的吟唱中漂向远方 .....” 然后进入书籍,读到文字,这才开始了真正的吸引。 肖培东老师的文字恬淡,情真意切,透过文字,可以看到他对日常人事细致的观察与深深的体悟。 一 堂《找春天》的作文课,给春天一点时间,是对课堂启发和唤醒等待的观察;两个 “ 送掌声 ” 的镜头,回放的是对 “ 课堂失真 ”与如何真正尊重学生的省察;在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听课过程中,学生的漫不经心和麻木冷漠,刺痛着老师的心,不管是上课老师还是听课老师,心里都填满了沉重与酸楚。 在以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或大众文化产品构成了人们阅读、欣赏与品评的主要内容的今天,文学经典真的已经在青年学子的心目中淡出了吗。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抵不过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 为什么经典中需要细品慢嚼的淡淡的美、隐隐的忧,如此艰难 地等待或是根本等不到活跃在时尚元素中的中学生去喜欢。 当经典作品在我们的课堂上遭遇冷落的时候,去哪里静候纯真。 当书写人性之美的文字被孩子们调侃、嘲讽的时候,又到哪去期待真诚。 学生离经典越来越远,成为课堂上的看客,这是语文的伤痛,也是教育的伤痛。 肖老师大声疾呼 —— 在这个阅读品质和感动情怀逐渐消逝的时代,具有穿越时空魅力的经典作品,是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我们是在与这个浮躁时代的流弊争夺学生。 这样的观察与呼召,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在书里,蕴藏有诸多的教育教学思考,带给我很大的启发与点拨。 我第一次读到了:语文教学的感觉包括 “ 教感 ” 和 “ 课感 ”。 教感是指教师在备课中灵巧捕捉,找到曲径通幽、化一为万的入口,锐眼看出小处隐藏的大天空来。 教感,我理解为 “ 教学灵感 ”。 一个词,就是一篇文章;一个标点,就是一次激荡;一个句子,就是一条河流;一个问题,成就一片森林。 以细读先行,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言语,面对言语现象,能够做出整体性的体会和把握,于一瞬间抓住这种现象的本质,然后直击课堂,架构出教学的桥梁。 细读文本,找寻语文教学的灵感,才能 培养教感,成就简约而丰厚的语文课堂。 教学灵感的出现,总与某一段时间内教师思维中心的某些线索、链条或环节有关,读书,钻研,汲取,集中精力,你就可能获得与你阅读相称的教学灵感。 因灵感触发(顿悟)而悟出新见解,这就是知识经验的升华、思想境界的提升,以及教学创新的表现。 它突破了教学的思维定式,冲破了现有观念的束缚,使思维进入新的空间,这是悟性的最好表现,也是最恰切的教感。 什么是课感呢。 王崧舟老师说: “ 就是你对教学现场的一种直觉,一种当下的把握,一种敏锐而别出心裁的驾驭。 ”“ 在教学过长中,对于那些 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你能不假思索地、迅速地、果断的做出反应,而且这样的反应是高效的、是巧妙的。 ” 在有课感的课堂上,眼花缭乱中你的简洁大气,茂盛繁华中有你的灵巧淡定。 你若关于思考,深刻于反省,不惧怕失败,敢于整合,勇于尝试,智于融化,就会培养出课感来。 肖老师记录了自己在上《孔乙己》一课时,因着学生的一句漏读,推翻了原来的教学设计,找到了一个新的教学设计。 在调整和突变中,课堂容量和思维容量得到拓展和延伸,过程起起落落,但是丰富的阅读不期而至,课堂的精彩不期而遇,使人欣喜。 这样的课感,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