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晚明心学的没落与实学思潮的兴起内容摘要:

的经世家。 顾炎武曾经这样的评价他:“陈君晁、贾才,文采华王国。 早读兵家流,千古在胸臆” 51。 他对“士无实学” 52深为不满;对“俗儒是古而非今,文士撷华而舍实”的恶劣学风作了尖锐的抨击,明确地提出了主张“实用”,反对“浮文”;主张“通今”,反对“拟古”的思想路线 53,给了心学和“公安派”、“竟陵派”文学以沉重的打击。 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同是复社后劲,也是东林、复社理论的集夫成者。 不论是对心学的攻击,还是对实 40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一八,《顾端文公遗书》。 41高攀龙:《讲义知及之章》,《高子遗书》卷四。 42高攀龙:《语录》,《高子遗书》卷五。 43高攀龙:《三时记》,《高子遗书》卷十上。 44孙奇逢:《理学宗传》卷二三《高攀龙传》。 45《明史》卷二四三《高攀龙传》。 46高攀龙就曾把他的师友顾宪成推尊为同孟子、朱熹一样的划时代的明哲:“自孟子以来得文公 (朱熹 ),千四百年一大折衷; 自文公以来得先生 (顾宪成 ),又四百年间一大折衷。 ” (《泾阳顾先生行状》,《高子遗书》卷十一。 ) 47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三,《顾端文公遗书》;《朱子节要序》,《泾皋藏稿》卷六。 48主张“史学所以经世”的章学诚对朱、陆优劣的分析,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某些反对心学、倡导实学的人却推崇朱熹的原因。 他也认为朱子“务为实学”,而陆子“不切人事”,并从历史上考察了朱学的“实学求是”传统:“性命之说,易入虚无。 朱子求一贯于多学而识,寓约礼于博文,共事繁而密,其功实而难。 虽朱子之所求,未敢必谓无失也。 然沿其学者,一传 而为勉斋、九峰;再传面为西山、鹤山、东发、厚斋;三传而为仁山、白云;四传而为潜溪、义乌;五传而为宁人、百诗,则皆服古通经,学求其是,而非专己守残、空言性命之流也。 ” (《文史通义》内篇二《朱陆》、《浙东学术》 )当然,朱氏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中是否含有某些唯物主义的因素,还是一个有待深入讨论的学术问题。 49陆世仪:《复社纪略》。 50周锺:《七录斋集序》,张溥《七录斋诗文台集》卷首。 51顾炎武:《哭陈太仆》,《亭林诗集》卷一,《顾亭林诗文集》。 52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序》。 6 学的建设,他们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不过,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黄、顾虽同是一代学人宗师,但由于顾氏同王门没 有师承关系,因此对心学的批判要比黄氏彻底的多。 他不仅反复论证了心学即是禅学,还把明王朝复灭的原因记到了心学的账上。 认为是清谈导致了“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 54。 这几乎是明清之际非阳明学派进步学者的共同认识。 虽然他们把历史事变的根源归之于社会意识是不科学的,但清谈是促成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却是事实。 半个世纪的实学思潮培育了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 在同理学的斗争中,王夫之丰富了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他怒斥良知学说“祸烈于蛇龙猛兽” 55。 指出在宇宙观上,心学是禅宗的虚无论,因此必 须“辟佛老而正人心” 56,在认识论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以知为行”,“销行而归知”。 “以知为行”,就是“以不行为行”,即在认识过程中根本取消“行” 57。 因此,这样的“知”,实际上就是禅宗的“悟” 58。 毫无疑问,这些分析都是相当深刻的。 他的光辉的唯物主义思想为实学思潮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哲学基础。 (二 )以“救世”为己任 如果说,反对清谈、主张务实,是实学派思想纲领的话;那么反对逃世、主张“救世”,就是他们的政治纲领。 “实用”思想是实学派政治改良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在资产阶级革命还是遥远未来的晚明,地主阶级改良 主义反映了地主阶级巾一部分开明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革除时弊、推动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东林领袖们主张,不论在朝还是在野,都应时刻关心国家安危,百姓疾苦,“脚踏实地”的去改革社会。 顾宪成说:“士之号为有志者,未有不亟亟于救世者也” 59。 “官辇毂,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不在百姓上;至于山间林下,„„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齿矣” 60。 高攀龙说:“学者以天下为任” 61。 “居庙堂之上则尤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尤其君,此士大夫实念也。 居庙堂之上无事不为吾君,处江湖之远随事必为吾民,此士大夫实事 也。 实念、实事,在天地间凋三光敝万物而常存,其不然者,以百年易尽之身,而役役于过眼即无之事,其亦大愚也哉。 ” 62赵南星说:“君子在救民。 不能救民算不得帐” 63。 顾允成则立志要做“天下第一等人。 ” 64在那腥风血雨的年代,东林义土们以向腐朽势力的英勇斗争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他们之中不少的人,不仅“讽议朝政”,暴露黑暗,而且在阉党野蛮屠杀面前视死如归,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黄宗羲说的东林学院“一堂师友吟风热血洗涤乾坤” 65的话,很好的概括了多数东林人士的风节。 继东林之后,复社再一次成为政治清流的中心。 为了富国强兵,他们不仅评 隲 五经,讲求制艺,切磋诗文,尤其重视经世致用之学,治国经邦之术的研究,整理。 《明经世文编》、《农政全书》、《天下郡国利病书》的编辑、整理、刊刻就是突出的事例。 《明经世文编》,编于崇祯十一年,共五○八卷,收集洪武至崇祯改元二百七十年间中央和地方官员文集和著述千种以上。 陈子龙等人编就这样一部大书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 66。 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这样的迫不及待呢 ?这是因为,当时,在农民军和清军的腹背夹击下,明王朝已是危在旦夕。 为了汲取当代的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挽狂澜于既倒,他们才“网罗本朝名卿巨公之文有涉世务国政者”编成是 书,“志在徵实”,“以资后世之师法”,“通今者之龟鉴” 67。 吴晗先生在《影印明经世文编序》中说:“这部书的编辑、出版,对当时的文风,学风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对稍后的黄宗羲、顾炎武等人讲求经世实用之学,也起了先行者的作用。 ” 68这是对它的历史价值的恰当评语。 崇桢十二年初,在《明经世文编》刚刚编就之后,陈子龙等人又在短短的七、八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徐光启《农政全书》的整理,并写了《凡例》、《序文》,付梓刊印。 53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凡例》。 54顾炎武 :《日知录》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55王夫之:《老子衍序》,《船山遗书》。 56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篇》,《船山遗书》。 57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二》,《船山遗书》。 58王夫之:《札记章句》卷三一,《船山遗书》。 59顾宪成:《赠风云杨君令峡江序》,《泾皋藏稿》卷八。 60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十一,《顾端文公遗书》。 61高攀龙:《与李肖甫书》,《高子遗书》卷八。 62高攀龙:《答朱平涵书》,《高子遗书》卷八。 63高攀龙:《与华讱庵邹经畲忠余书》,《高子遗书》卷八。 64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八《 东林学案卷首》。 65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八《东林学案卷首》。 66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各地复社成员的大力支持。 因此,它实际上是整个复社的集体杰作。 67陈子龙:《自撰年谱》卷上,《陈忠裕全集》;《明经世文编序凡例》。 68吴晗:《影印明经世文编序》。 7 徐光启“生平务有用之学” 69,是晚明实学思潮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他对王门的清谈十分反感,认为心学“阴用二氏之 精”,“无所用于世” 70,针锋相对的提出了“实学”、“实用”的主张,“以为求治卒不能易此。 ”他说“方今事势,实须真才。 真才必须实学。 一切用世之事;深宜究心。 ” 71“方今造就人才,务求实用”,“人人务博通屯田、盐法、河漕、水利,兵事等天下要务,以称任使”,“救时急务,似当出此。 ” 72他的一生就是实践“实用”之学的一生,为“富国强兵”奋争的一生。 而《农政全书》正是体现他的“实用”和“富国强兵”思想的代表作。 由于共同的思想基础,徐光启赢得了张溥、陈子龙等人的崇敬,将他视为自己的师长和实学的典范。 徐光启在世时,《农政全 书》虽已基本编就,但尚未定稿。 他逝世之后,陈子龙等人对其进行了加工整理,刻板印行。 整理刊行此书,完全出于经邦济世的目的。 陈子龙说:“故相徐文定公负经世之学,首欲明农,„„有草稿数十卷”,“慨然以富国化民之本在是,遂删其繁芜,补其缺略,粲然备矣。 ” 73又说:“其生平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 至于农事尤所用心,盖以为生民率育之源、国家富强之本”。 74 崇祯十二年,与编辑《明经世文编》、整理《农政全书》的同时,复社另一位成员顾炎武开始了《天下郡国利病书》的编篡。 他“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 75,满怀救世激情,遍 阅二十一史以及各地志书、名人文集、奏章文册,并经过实地考察,终于完成了《利病书》和《肇域志》两部不朽之作。 《利病书》犀利的剖析了社会弊病,无情的揭露了社会矛盾,具体的反映了社会生活,既是一部“明道救世”之作,也是一部少有的著录明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资料汇编。 使人们惊异的是,《天工开物》、《明经世文编》、《农政全书》、《利病书》等经世名著,都同时产生 (或整理刊刻 )于崇帧十、十一、十二年前后。 稍晚,方以智的《通雅》也在崇祯末年编成。 这表明,那个激烈动荡的年代,已经唾弃终日清谈的心学,而把实学思潮日益推向高峰。 如 果说顾宪成、徐光启、陈子龙、顾炎武等人的“救世”实学主要表现在政治学、经济学领域的活,那么黄宗羲则主要表现在史学。 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党人,天启六年死于阉党之手。 为了鉴古喻今,黄尊素被逮时嘱咐他“不可不通知史事”。 于是,从崇桢初年起,他便潜心于史学,“自明十三朝实录,上溯二十一史,靡不究心”76。 明亡的重大历史事变,更使他清楚地看到了“明人讲学袭语录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所造成的严重恶果;为了“适于 (应 )用”,为了“免 (于 )遇儒”,为了民族的复兴,他极力主张治经“必兼读史” 77,培育了清代浙东 学派“史学所以经世”的优良传统。 (三 )注重生产鼓励工商 实学与心学清谈相反,普遍比较重视社会生产,在用社会经济状况说明历史事变方面作了初步尝试。 首先给予理学家伦理财富观以沉重打击的是李贽。 他针对“儒者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问,反以说及理财为浊”的不良倾向,明确地提出了“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 78的生产观念。 既然“理财”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因此就应该鼓励“治生产业”,“勤俭致富”。 他指出,“富贵”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势 79,追求“富贵”乃是人的自然本性 80。 同李贽相比,徐光启生活的年代各 种社会矛盾都更加尖锐,因此他更多的思考了国家盛衰兴亡的根源。 与王门后学国家兴衰系于“人心邪正”的空论相反,他把这个问题放在了真实的物质基础之上。 面对后金灭亡明朝的严重威胁,他反复地指出,只有兵强才能图存,而要强兵必须“富国”,必须“财足”,“财足则惟我所为”。 也就是说;物质财富的多少才是国家兴亡的根本 81。 不仅如此,财富的充足还是防范农民造反,维持社会安定的物质基础。 徐光启指出,“含生之类无一人一日不用财者” 82,“人富而仁义附焉,或东西之通理也。 ” 83只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保障,人们才能遵守封建道德规范, 否则就会揭竿而起。 因此,若想熄灭愈燃愈烈的农民起义烽火,根本之计并不是血腥的屠杀,而是发展生产,增加财富,让农民能够生存下去。 他深有感触地说:“自今以往,国所患者贫,而盗未易平也。 中原之民不耕 69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一下《徐光启传》。 70徐光启:《刻紫阳朱子全集序》,《徐光启集》卷二。 (一九六三年中华书局版,下同。 ) 71徐光启:《与胡季仍比部》,《徐光启集》卷一○。 72徐光启:《敬陈讲筵事宜以裨圣学政事疏》,《徐光启集》卷九。 73陈子龙:《 自撰年谱》卷上,《陈忠裕全集》。 74陈子龙:《农政全书凡例》。 75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序》。 76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鲇埼亭文集》卷一一。 77《清史列传》卷六八《黄宗羲传》。 78李贽:《四书评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