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3第一、二单元测试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 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 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 蚤 救患于被刑。 ……悲夫。 (《史 记 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 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 ③筹策:谋划。 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 ) A.魏将庞涓闻之, 去 . 韩而归 去:离开 B.然不能 蚤 . 救患于被刑 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 烛 . 之 烛:照亮 D. 期 . 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 ) A.素悍勇 而 . 轻齐 B.遂成竖子 之 . 名 劳苦 而 . 功高如此 交戟 之 . 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 其 . 行,暮当至马陵 D.孙膑 以 . 此名显天下 其 . 孰能讥之乎 不 以 . 物喜,不 以 . 己悲 ⑶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 )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10A.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⑪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⑫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 相长也。 ⑪ ⑫ 10B.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6 子曰: ‚ 由也, ⑪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 对曰: ‚ 未也。 ‛‚ 居 ① ,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③ ;好直 不好学,其蔽也绞 ④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⑫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 论语 阳货篇》) [注 ]① 居:坐。 ② 荡:放荡。 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③ 贼:害。 ④ 绞:说话尖刻。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1A.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 10分) 诗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一阕《关睢》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 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 生出铜绿 ,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 ?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 离我们这般遥远 ?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 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 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在我们的日子深处。 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 ?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 ?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 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 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 省略这一手续的。 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好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 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 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 那么,构法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 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 按说,诗也一样。 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 心头。 这些诗中的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 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 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 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⑴第一自然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 ?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 ?作者认 7 为造成当代诗 歌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3 分 ) ① ② ③ ⑵.第三自然段中 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3 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