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状态以及相对应的政策(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883— 1946年 )的《通论》出版后,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出现了一场“凯恩斯革命”,此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凯恩斯主义逐渐成为风靡世 界资本主义各国的“新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们也纷纷对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进行注释、补充和修订,编造了形形色色的经济波动论、增长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等。 所有这些在凯恩斯《通论》这部著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统称为“后凯恩斯经济学”。 后凯恩斯经济学发展到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形成了两大主要支派,一是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詹姆士托宾和罗伯待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 (亦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另一主要支派是以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庇罗斯拉法和尼科拉卡尔多等人为 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亦称“凯恩斯左派” )。 本章专门评介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主张。 一、“凯恩斯革命”及其意义 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渊源 ——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经济政策主张。 20 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矛盾不断激化,陷入了重重困境。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 — 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各国经济陷于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 到 1933 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 24. 9%,英国的失业率也达到 21. 3%,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者预计超 过了 3000 万。 面对着这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大量的失业和生产过剩,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显得无能为力,这就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学的第一次危机”。 1 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之前,在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支配地位的经济理论是以马歇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从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和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出发,把资本主义经济描绘成一部可以自行调节的“美妙”机器,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完全能够保证全社会的经济资源 (资本、土地、劳动力 )得以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保证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得 到最大的满足。 美国经济学家劳埃德雷诺兹曾经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归纳为以下命题 2: (1)物品的生产同时也提供了物品的购买手段,根据这一“供给创造需求”的原理,社会总供给总是等于社会总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 (或生产普遍过剩 )的经济危机。 这一命题通常被称为“萨伊定律”。 (2)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 当经济 — 旦处于不均衡时,市场经济的各种机制会使它恢复均衡。 (3)利息率是调节经济生活中储蓄等于投资的机制。 (4)工资是调节劳动力市场中劳动供求均衡的机制。 (5)资本主义的 经济活动不需要政府干预,但是,允许有 — 个例外,政府可以对货币的供给实行管制。 1 琼罗宾逊 1971 年 12 月 7 日在美国经济学协会 84 届年会的李查德 T艾黎讲座上的讲演。 2 参阅 L雷诺兹:《宏观经济学 —— 分析和政策》,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 115— 117 页。 9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那种保持充分就业均衡的自然趋势的学说,未能经受住 30 年代市场经济完全崩溃的考验” 1。 凯恩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所具有的各种经济矛盾 (尤其是失业问题 )大大尖锐化的形势下,为了使资产阶级经济学能够适应历史条件的变迁,不得不放弃了传统的旧理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作出了重大的修正,提出了所谓“有效需求”理论。 在《通论》中,凯思斯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社会总需求绝不是经常必定与社会总供给相等的,总需求不足是资本 主义经济时常存在的现象。 因此,经济完全可能处于非充分就业 (或低于充分就业 )均衡的状态。 凯思斯的基本观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的水平。 根据他的看法,所谓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以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它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部分组成;而有效需求最终是由“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与货币数量决定的。 消费倾向 (消费与收入的比例 )决定消费需求,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决定了“资本边际效率” (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获得的利润率 );流动偏好 (人们 愿在于中保持货币的心理动机 )和货币数量决定利息率;而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共同决定了投资需求。 凯恩斯认为,由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增量相收入增量之间的比例 )递减,消费的增加总跟不上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同时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的下降受到限制,从而吸引资本家投资的诱惑力减弱,造成投资不足,结果使社会经济在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增加生产,导致大量失业。 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则主要是由于资本家对投资前景失去信心,致使 资本边际效率“灾然崩溃”而造成的。 这样,凯恩斯就否定了新古典学派信奉的“萨伊定律”和市场机制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自动趋向均衡的理论。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应被视为自然界的现象,经济危机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某些缺陷造成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造成的结果。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得出的政策结沦是: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政府应当担负起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责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行充分就业。 凯恩斯指出,由 于在经济危机时期,资本家非常悲观,即使利息率很低也不愿借钱投资,所以货币政策通过利息率 (增加货币数量以降低利息率 )的作用可能是无效的。 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 (甚至运用赤字财政政策 )来扩大货币总需求。 凯恩斯通过“乘数理论”论证了财政政策对于克服经济危机、解决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凯恩斯对 1929— l933 年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新形势做了比较现实的分析,他的经济理论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他提出的经济政策为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一条现实 的途径。 因此,“他是资产阶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不仅在改造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方面,而且在使其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 2 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并没有越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观念范围。 他承袭了边际学派发展起来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析方法,把一切重要的经济范畴 (包括利润 )解释为纯粹的心理现象,认为人类本性的心理特征是引起经济变化的主要力量,他甚至说:“在估计未来投资之多寡时,我们必须顾:那些想从事投资者之神经是否健全,甚至他们的消化是否良好,对于气候之反应如何 ,因为这种种都可影响一人之情绪,而投资又大部分决定于 1 琼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4 页。 2 A T米列伊科夫斯基:《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1 12 页。 10 油然自发的情绪。 ” 1这种主观心理的分析方法,不可避免地会使凯恩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挤危机时隔靴搔痒,忽视和回避了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并不是凯恩斯所说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在起主要作用,而正切马克思所揭示的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结构的矛盾,是生产社会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 凯恩斯之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抹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本矛盾,掩盖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真实根源,目的完全是为了 挽救处于经济大危机中的资本主义制度。 美国经济学家勃朗芬布伦纳教授说:“可以毫不特别夸大地认为,在世界大战以前和世界大战时期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 —— 引者 )实行的凯恩斯主义的充分就业政策,拯救了 30 年代的资本主义。 ” 2 二、“新古典综合”的产生和理论特点 由于凯思斯从理论上论证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干预的必要性,凯恩斯的理论就成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行动指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凯恩斯主义成了占据支配地位的“主流经济学”。 1946年,在美国通过了《就业法 》,这一“法令最先把凯恩斯主义的原则体现在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的实际行动中。 此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把凯恩斯主义作为制定和推行国家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企图借助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各种手段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最优配置这六大经济目标。 从 40 年代后半期到 60 年代中期,以凯恩斯主义为依据的各种经济政策 (尤其是财政政策 )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大增强了。 凯思斯最初提出的政策主张,即那种主要是仅仅预先制定防止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措施,到了 50 年 代以后,已经被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所提出的长期增长政策和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所取代;同时,在法国等国家,加强了具有一定目标的中期和长期的经济规划。 同一时期内,在欧洲那些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国家,都未曾发生比较深刻的经济危机;在美国, 60 年代出现了几乎持续八年的罕见的长期经济高涨,这一切都被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视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巨大成功。 无怪乎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从战后到 60 年代中期的 20 年称做“凯恩斯时代”,凯思斯本人也被吹捧为“战后繁荣之父”。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经济相对持续稳定的增长, 在理论方面经过 — 番改头换面的新古典经济学,开始逐渐渗入经济增长、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性危机理论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析领域。 凯思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 3,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所谓“新古典综合”。 “新古典综合”的经济理论以最完整的形式体现在萨缪尔森的那本空前畅销的教科书《经济学》中。 1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理论》, 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138 页。 2 勃朗芬布伦纳:《后凯恩斯经济学,长期通货膨胀中某些被忽略的关系》, 1955 年伦敦版,第 49 页。 3 L雷诺兹针对这一现象说:“有些思想似乎在 1940 年已被埋葬,但现在又重新出现并且赢得现代的支持者。 ”(《宏观经济学 —— 分析和政策》,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 119 页。 ) 11 “新古典综合”一词是萨缪尔森首创的 ,在《经济学》的第五版 (1961 年 ),他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以说明该理论体系的特色。 所谓“新古典综合”实质上是将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 理论“综合”在一起,这一综合的核心思想是:只要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使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能避免过度的繁荣或萧条而趋于稳定的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则在这种经济环境中,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如均衡价格理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等等 )将再度适用。 因此、新古典综合的特色,就在于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同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和分配论揉和为一体,从而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经济理论体系。 萨缪尔森毫不掩饰地说:“只要适当地增 加财政金融政策,就可以使我们的混合经济不会过分地繁荣与萧条,能够达到健全的前进的成长。 只要能够理解这一点,那末对于处理小规模微观经济学的原来古典学派的原则,认为它缺乏现 12 实性和正确性的论点,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趋于消失。 总之,可以认为,只要政府积极地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那么,是完全能够填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鸿沟的。 ” 1 在《经济学》的第十一版中,萨缪尔森附了一张经济学派体系图 (见图 )。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萨缪尔森向人们表明了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历史渊源,自命这一学派是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流派。 正 当萨缪尔森为新古典综合体系自鸣得意时,由于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的经济政策,使得凯恩斯主义者所认为的那种“可调节的”、“爬行的通货膨胀”开始移变为无法控制的、日益加剧的、猛烈的通货膨胀,造成了 60 年代后期以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大量失业同时并存的“停滞膨张”局面。 加上 50 年代以来,英国的凯恩斯主义者 —— 新剑桥学派和美国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一直在对新古典综合的理论进行抨击和批判。 在这种经济形势和理论发展 (论战 )背景下,萨缪尔森从《经济学》第八版 (1970年 )起,悄悄地收起了“新古典综合”的旗帜 ,将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改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借以重新突出这一理论体系的凯恩斯主义色彩,以及它在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各个流派中的主导地位。 三、“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 新古典综合学派继承了凯思斯和汉森 (1887— 1975 年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的理论观点,以“混合经济”作为新古典综合理论分析的制度前提。 凯恩斯在《通论》第二十四章中曾说过,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唯一切实办法”,就是扩大政府的机能,“让国家之权威与私人之策动力量互相合作。 ” 2这是关于“混合经济”论点的最初由来。 汉森在他。1状态以及相对应的政策(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一大特点。 诗歌语言的歧义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词汇歧义。 它包括一词多义、同音异义。 这个事实使双关语成为可能。 如 prince of wails [爱哭的小孩,与 prince of wales(英国王太子 )同音 ] 2、上下文关系中的歧义即语言学家称为组合歧义的。 我发现I A R ichards的语境理论与此有着暗送 秋波的关系。
时尚楼盘便是在此投资的开发商所追求的目标,开发商也为此动足了脑筋。 金汇韵动时代的开发商 复地集团在做好楼盘质量的同时,把 ” 运动时尚 ’ 的概念融入到楼盘中去,推出了 ” 乡村俱乐部的主题会所,斥巨资建设了具国际标准的会员制 2020 足球俱乐部,提倡以球会友,这个集比赛,观赏,社交,健身为一体的会所吸引了国 chunzhiyun 上海春之韵花苑 营销企划建议书 20
佘山地区近期一直是上海楼市的热点区域 ,佘山银湖别墅开盘时众多港台明星的齐“造势”及近期天价豪宅 —— 上海紫园的登场吸引了众多眼球,确实此区域随着沪青平高速的全线开通,无论地段、交通、环境等无不具备了顶级豪宅的因素,此点从上述楼盘的销售形势亦可看出。 奉贤海湾项目市场调研报告 25 典型楼盘解析 云顶别墅 1)基本资料 地理位置:泗泾,泗陈公路、方泗公路口 发展商:上海富淘房地产有限公司
L 和 t 时的 tL 可计算速率常数 k。 反应速率常数 k 与温度 T 的关系一般符合阿累尼乌斯方程式,即 a2EdlnkdT RT积分得 aElnk CRT 式中 C积分常数 Ea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显然在不同的温度下测定速率常数 k,以 lnk 对 1/T 作图,应得一条直线,由直线的斜率可算出 Ea 值,也可以测定两个温度的速率常数。 可得 a21 2 111EkLn k
性 ; 3、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 , 正确使用语言 第八章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1、 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 2、 特征: ① 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② 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③ 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④ 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 ,有规则和技能构成 3、 分类:认 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探讨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的心理 12 发展理论、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有效教育的特征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正确理解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理解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正确认识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充分认识教育的价值。 教学时数: 3 学时。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主要知识点: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