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运带式输送机选型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40176。 45176。 9 表 23 不同带宽推荐的输送物料的最大粒度 带宽 B (mm) 500 650 800 1000 1200 1400 粒度 (mm) 筛分后 100 130 180 250 300 350 未筛分 150 200 300 400 500 600 资料来源: [2] 计算: 2 300 200B    800 ㎜ 故,输送带宽 B=1000 ㎜ 800 ㎜ 满足输送要求。 圆周驱动力 计算公式 1) 所有长度(包括 L80m) 传动滚筒上所需圆周驱动力 UF 为输送机所有阻力之和,可用式 ( )计算: 12U H N S S S tF F F F F F     ( ) 式中 : HF —— 主要阻力, N; NF —— 附加阻力, N; 1SF —— 特种主要阻力, N; 2SF —— 特种附加阻力, N; StF —— 倾斜阻力, N。 五种阻力中, HF 、 NF 是所有输送机都有的,其他三类阻 力,根据输送机侧型及附件装设情况定,由设计者选择。 2) 80Lm 对机长大于 80m 的带式输送机,附加阻力 NF 明显的小于主要阻力,可用简便的方式进行计算,不会出现严重错误。 为此引入系数 C作简化计算,则公式变为下面的形式: 12U H S S StF C F F F F    ( ) 10 式中 C —— 与输送机长度有关的 系数,在机长大于 80m 时,可按式 ( )(查手册式 ( ) ) 计算,或从表查取 0LLC L ( ) 式中 : 0L —— 附加长度,一般在 70m 到 100m 之间; C —— 系数,不小于 ,具体可查 表 24 表 24 系数 C L 80 100 150 200 300 400 500 600 C L 700 800 900 1000 1500 2020 2500 5000 C 资料来源: [2] 输送带选择 查 〈〈 DTⅡ( A)型带式输送机设计手册〉〉表 42 选用输送带型号为 NN100,即其扯断强度为  100N/mm/层 每层厚度为 每层质量为 取输送带层数 Z=4 核算滚筒直径: ( 查 《 手册 》 公式 ) D 90 4    ( ) C=90 查《手册》 表 42 得 1 mm 则 : D 90 4    232mm 11 输送带厚度计算: 由式 ( )(查《手册》式 ( ) ) 得 1 2 3B B B Bd Zd d d ( ) 查《手册》 表 42 得 2Bd =3mm 3Bd = 带入公式得 4 3      输送带单位长度质量计算: 由 《手册》 公式( )得 1 2 3( 1 .1 4 1 .1 4 )B B B Bq Z q d d B ( ) 则 4 1 . 0 2 1 . 1 4 3 1 . 1 4 1 . 5 1Bq       ( )  ㎏ /m 输送带主要阻力计算 输送机的主要阻力 HF 是物料及输送带移动和承载分支及回程分支托辊旋转所产生阻力的总和。 可用 式 (由《手册》 式( ) )计算: [ ( 2 ) c os ]H R O RU B GF fL g q q q q     ( ) 式中 : f —— 模拟摩擦系数,根据工作条件及制造安装水平决定,一般可按表查取。 L —— 输送机长度(头尾滚筒中心距) m; g —— 重力加速度; 初步选定托辊为 DTⅡ 6204/C4,查 《手册》 表 27,上托辊间距 0a =,下托辊间距 ua = 3m,上托辊槽角 35176。 ,下托辊槽 角 0176。 ROq —— 承载分支托辊组每米长度旋转部分重量 , kg/m,由 式 ( )(查《手册》式 ( ) ) 计算 10 0R Gq a ( ) 12 其中 : 1G —— 承载分支每组托辊旋转部分重量, kg; 0a —— 承 载分支托辊间距, m; 托辊已经选好,知 kgG  计算: 10ROGq a   ㎏ /m RUq —— 回程分支托辊组每米长度旋转部分质量, kg/m,用式 ( )(《手册》式 ( ) ) 计算: 2RU UGq a ( ) 其中 2G —— 回程分支每组托辊旋转部分质量 Ua —— 回程分支托辊间距, m; 2G = 计算: 2RUUGq a   ㎏ /m Gq —— 每米长度输送物料质量 mG Iq      ㎏ /m 13 Bq —— 每米长度输送带质量, kg/m, Bq =由式 0 . 0 1 4 2 0 0 9 . 8 1 [ 1 1 . 9 2 5 4 . 1 6 7 2 9 . 2 1 1 0 0 . 6 9 4 c o s7 ]HF          ( )  f 运行阻力系数 f 值应根据 表 25(《手册》 表 35)选取, 取 f =。 表 25 阻力系数 f 安装情况 输送机工况 f 水平,或者向上倾斜,处于电动状态 工作条件和设备质量良好,带速低,物料内摩擦较小 ~ 工作条件和设备质量一般,带速较高,物料内摩擦较大 ~ 工作条件恶劣、多尘低温、湿度大,设备质量较差,托辊成槽角大于 35176。 ~ 向下倾斜 设计制造正常,处于发电工况时 ~ 资料来源: [2] 主要特种阻力计算 主 要特种阻力 1SF 包括托辊前倾的摩擦阻力 F 和被输送物料与导料槽拦板间的摩擦阻力 glF 两部分,按式 式 (查《手册》式 ( ) ) 计算: Sl glF F F ( ) F 按 式 或式 ( ) (查《手册》 式( )或式( )计算: 三个等长辊子的前倾上托辊时 : 14 0 ( ) c os si nBGF C L q q g     ( ) 二辊式前倾下托辊时 : 0 c o s c o s s inBF L q g    ( ) 本输送机没有主要特种阻力 1SF ,即 1SF =0 附加特种阻力计算 附加特种阻力 2SF 包括输送带清扫器摩擦阻力 rF 和卸料器摩擦阻力aF 等部分,按下式计算: 23S r aF n F F   ( ) 3rF A P    ( ) 2aF B k ( ) 式中 3n —— 清扫器个数,包括头部清扫器和空段清扫器; A — 一个清扫器和输送带接触面积, 2m ,见表 P —— 清扫器和输送带间的压力, N/ 2m ,一般取为 3 4410 ~ 10 10 N/ 2m ; 3 —— 清扫器和输送带间的摩擦系数,一般取为 ~; 2k —— 刮板系数,一般取为 1500 N/m。 表 26 导料槽栏板内宽、刮板与输送带接触面积 带宽 B /mm 导料栏板内宽 1b /m 刮板与输送带接触面积 A/m2 头部清扫器 空段清扫器 500 650 800 1000 1200 1400 资料来源: [2] 15 查 《手册》 表 37 得 A= ,取 p =7 410 N/m2 ,取 3 =,将数据带入式( ) 则 15 7     拟设计的总图中有一个头部清扫器和两 个空段清扫器(一个空段清扫器相当于 ) aF =0 由 《手册》 式 ( ) 则 得 2 4 630SF  2520 N 倾斜阻力计算 倾斜阻力按下式计算: St GF q g H   ( ) 式中:因为是本输送机向下倾斜 运输,所 以 sin7HL 200 sin7    m 1 00 .6 94 9 .8 1 24 .3 74StF     由 《手册》 式( ) 得 : 12U H S S StF C F F F F    ( ) 1 . 4 5 3 6 8 9 . 4 5 0 2 5 2 0 2 4 0 7 6 . 8 4      N 传动功率计算 传动轴功率计算 传动滚筒轴功率( AP )按式( )计算: 16 1000UA FP  ( ) 电动机功率计算 对 于煤矿用下运式 输送机,根据 MT/T4671996 规定按照式( )计算,即: dK AMdPP  ( ) 式中 : dK —— 电动功率备用系数(通常在 到 之间选取 ) ;  —— 传动滚筒到驱动电机的传动效率; d —— 多机驱动不平衡系数( 一般取 ~);  —— 电压降系数(一般取 ~); 取 dK 为 ; 取  为 ; 取 d 为 (单机驱动); 取  为 ; 根据计算出的 MP 值 ,查电动机型谱,按就大不就小原则选定电动机功率。 由式( ) 得 : 1 6 2 0 7 .1 4 1 .61000AP  = 由式( ) 得:  W 输送带张力计算 输送带张力在整个长度上是变化的,影响因素很多,为保证输送机上午正常运行,输送带张力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 1)在任何负载情况下,作用在输送带上的张力应使得全部传动滚筒上的圆周力是通过摩擦传递到输送带上,而输送带与滚筒间应保证不 打 17 滑; ( 2)作用在输送带上的张力应足够大,使输送带在两组托辊间的垂度小于一定值。 输送带不打滑条件校核 圆周驱动力 UF 通过摩擦传递到输送带上(见图 33) 图 23 作用于输送带的张力 如图 4所示,输送带在传动滚简松边的最小张力应满足式 (28。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