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
2、);斤,比对照汕优 46 增产 2003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汕优 46 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 46 同期播种,秧田亩播种量 10 公斤,秧龄 35 天左右;2、移栽:亩插 穴左右,行株距 2121米,每亩基本苗 7;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 每亩施农家肥 1000 公斤,移栽时亩施尿素 斤,磷肥 50 公斤作面肥,返青后每亩追施尿素
2、生产试验,比当地对照增产 12?一般亩产 550 公斤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1、播前严格进行种子消毒,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 2、增施底肥,全层施肥,分次施用蘖肥,适当增施穗、粒肥和磷、钾肥。 3、以水层管理为主,不宜重晒田,收获前 10 天停水,以防早衰。 4、中后期及时防治螟害、白叶枯病和条纹叶枯病。 5、适于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区种植,白叶枯病重病区慎用。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
2、174,蛋白质含量 8。 在京、津、唐地区全生育期 165 天左右。 抗稻瘟病,耐盐碱,轻感条纹叶枯病和白叶枯病。 19951997 年 3 年参加北方区试,比对照津稻1187 增产 10l,1998 年参加北方生产试验,比当地对照增产12148,一般亩产 550 公斤左右。 栽培要点:播前严格进行种子消毒,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 增施底肥,全层施肥,分次施用蘖肥,适当增施穗、粒肥和磷
1、 号(原名镇稻 532) 选育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品种来源:母本:盐粳 2 号;父本:秀水 04。 省级审定情况:特征特性:该品种系早熟晚粳常规品种,作单季稻种植全生育期 160 天左右;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 130 天左右。 株高 100 厘米左右。 茎杆坚韧,弹性好,株型较紧凑;每穗总粒数 120 粒,结实率 90%以上,千粒重 25 克。 稻米品质优良,糙米率 精米率
1、 号(甘薯)(原名泌薯一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泌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审定情况: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薯 990002。 品种来源:母本:南丰;父本:徐薯 18。 特征特性:叶心脏形,中蔓匍匐型。 顶叶、叶脉、柄基、叶基均为紫色,叶浓绿色,茎色绿带紫。 茎长 212 米,分枝数 647 个
1(原名周麦 11) 选育单位:河南省周口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审定情况:1997 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 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 20000007。 品种来源:周 8425B豫麦 17 号。 特征特性:春性,株型紧凑,株高 85 厘米左右。 长芒,白壳,白粒,穗纺锤型,千粒重 37 克。 容重 796 克升,蛋白质含量 137,湿面筋含量
1 号(原名:烟 96266 小麦) 特征特性:冬性,中晚熟多穗型品种。 幼苗匍匐,长势强壮,分蘖力强。 株高71 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穗层整齐。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 抗倒性能力强,抗倒春寒能力较强,成熟较晚,不抗青干。 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 接种抗病性鉴定:秆锈病免疫,中抗条锈病,中感黄矮病,高感叶锈病。 2003/2004 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 781/781
2、米,长宽比 27,垩白率 73,垩白度 77,透明度 3 级,直链淀粉含量 174,胶稠度 68 毫米,蛋白质含量 79,米质较好。 全生育期 1245 天,丰产稳产性较好,适应性较广。 耐肥抗倒,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 19961997 年参加全国籼型杂交晚稻三系早中熟组区试,1996 年平均亩产 46333 公斤,比对照汕优 46 增产 877,1997 年续试平均亩产 斤
1、 号(原名:麦)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全生育期 82,一般较对照定西 35 早熟 7 天以上。 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 一般旱地株高 65 厘米左右,个别高寒阴湿区可达95 厘米以上。 穗长方型,白芒,红粒,硬质。 平均亩穗数 25 万穗,穗粒数 24粒,千粒重。 抗倒能力强。 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感黄矮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白粉病。 2002/2003 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8(原名涡阳 8779) 选育单位:安徽省涡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审定情况:1997 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 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 990006。 品种来源:烟中 11485。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匍匐,分蘖力强,叶片蜡粉重,株高 80 一 85 厘米。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 籽粒卵圆形,白粒,角质,千粒重 38 克。 蛋白质含量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