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
9(原名:皖宿 8802)品种来源博爱 7422豫麦 2 号选育单位:安徽省宿县地区农科所特征特性半冬性。 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株高 85方形,长芒,白壳。 籽粒卵圆形,白粒,硬质,千粒重 40g。 蛋白质含量 沉降值 条锈病轻感白粉病,感赤霉病、叶锈病。 产量表现1991、1992 年安徽省区试 2 年,平均亩产 对照博爱7422 增产 黄淮南片,1993、1994 年区试 2 年
号(原名:沈农 9457 水稻)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东北、,比对照吉玉粳迟熟 7 天。 株高 米,每穗总粒数 ,结实率 千粒重。 稻瘟病 7 级。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 垩白米率 12%,垩白度 胶稠度 85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产量表现:2001 年参加北方稻区吉玉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 不显著);2002 年续试,平均亩 607 公斤
2、003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对照汕优 46减产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 46同期播种,每亩播种量 龄控制在 32天以内;2、移栽:插植密度为 亩基本苗 5万以上;3、肥水管理: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前期重施,后期看苗施肥。 每亩施纯氮 12公斤,五氧化二磷 6公斤,氧化钾 9公斤。 水浆管理要做到前期浅水勤灌,后期以湿润为主,干干湿湿壮籽,收获前10天排水干田;4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1 号(大豆原名:鲁 99特征特性:白花,棕毛,卵圆形叶,有限结荚习性。 平均生育期 108 天,米,有效分枝 ,单株有效荚数 ,单株粒数 ,百粒重。 种皮黄色,浅褐脐,扁椭圆粒。 抗病、抗倒伏性好。 平均粗蛋白质含量 粗脂肪含量 产量表现:2002 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鲁豆 11 增产 极显著);2003 年续试,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鲁豆
号(原名龙辐 90 一 83199)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所。 审定情况: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 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 20000011。 品种来源:以小麦纯系 幼穗为外植体,用钴 60 射线照射,经离体诱导和组织培养,筛选育成。 特征特性:春性,株高 100 厘米左右,无芒,黄壳,穗长方形,红粒,角质。 经鉴定
3(原名长 5848) 选育单位:山西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审定情况:1999 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 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 20000010。 品种来源:旱 83 一 3227/长洽 2017。 特征特性:冬性,株高 95100 厘米,长芒,白壳,籽粒浅红色,穗纺锤型。 每穗 2830 粒,千粒重 4045 克。 抗旱、抗寒性较强。
1(原名:988044) 品种来源:865186/川农大 84冀 84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石 4185 同期。 幼苗半匍匐,叶色淡绿,叶片细长,分蘖力强。 株高 75 厘米,株型稍松散,旗叶上冲,穗层整齐。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 平均亩穗数 穗,穗粒数 ,千粒重。 较抗倒伏,抗寒性较好。 20002度抗寒性鉴定,冻害3+级,越冬茎 死茎率 2003度抗寒性鉴定,冻害 3+级
2、产 2002度续试,斤,比对照中油 821 增产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中油 821 增产 2002度参加长江上游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中油 821 增产 2002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127 公斤,比对照中油 821 2003度参加长江中游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中油 821 增产 2002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2、,平均亩产 对照汕优 63 减产 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对照汕优 63 增产 2003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汕优 63 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 63 同期播种,因秧龄弹性大,以栽中苗为好;2、移栽:栽插方式以宽窄行为好,每亩栽 穴,基本苗保证在 10 万左右;3、施肥:重施底肥,早追肥,忌偏施氮肥。 超高产栽培过磷酸钙用量每亩不少于 25
2、/伸面积 118/87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对照豫麦 18号增产 不显著);2003度续试,高产对照豫麦 18号增产 不显著),比优质强筋对照豫麦34不显著);2003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对照豫麦 18号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 10月 10宜基本苗每亩 12意控制群体防倒伏。 施肥浇水:一般亩施农家肥 3素 12酸二铵 20酸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