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
2、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对照豫麦 49 号增产 极显著)。 2003度续试,斤,比高产对照豫麦 49 号增产 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 增产 极显著)。 2003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豫麦 49 号增产 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表现优异,斤,比豫麦 49 号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 10 月上中旬,在适播期内采取下限。 适宜基本苗每亩12株。
2、大豆品种生产试验,斤,比对照晋豆 19 号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进行,甘肃、宁夏在 4 月中、下旬,陕西在 4 月底 5 月初,北京、天津、河北北部春播区在 5 月上、中旬播种为宜。 2、密度:机播播量每亩 斤,人工点播每亩 4 公斤左右。 肥力较好地块亩留苗 株左右,肥力较低的沙土地亩留苗 株。 3、肥水管理:除特殊干旱年份外,苗期一般不浇水。
8(原名:安农 98005 小麦)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 18 晚 1。 幼苗半直立,长势中等,分蘖力较强。 株高 85 厘米,株型略松散,穗层不整齐。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子粒粉质,黑胚率偏高。 平均亩穗数 36 万穗,穗粒数 34 粒,千粒重 39 克。 抗寒性差,抗倒性偏弱,较耐旱,抗高温,耐湿性一般。 接种抗病鉴定:中感条锈病、纹枯病,高感白粉病
1、 号(原名:8272 水稻) 品种来源:827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两系杂交稻,在黄淮地区麦茬旱直播全生育期平均为121 天,比对照郑州早粳晚熟 11 天,株高 米,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耐旱抗倒,易脱粒,穗长 米,每穗总粒数 ,结实率 千粒重。 抗病性:抗旱性 3 级,稻瘟病 3 级,胡麻叶斑病 3 级。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 长宽比 白米率 62,垩白度 胶稠度72 毫米
号(原名:铁 90010 小麦) 品种来源:铁春一号/雁北 5 号/84014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品种,全生育期 82 天。 苗期叶色浓绿,苗壮,叶片上冲。 株高 97 厘米。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硬质。 平均亩穗数 穗,穗粒数 ,千粒重 42 克。 中度倒伏,抗旱性鉴定:抗旱性 2 级(抗旱性较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或中感(抗性分离),中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
2、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晾晒,用种衣齐包衣;2、播种:播种前整平土地,亩施农家肥 1000 公斤,随种施口肥磷酸二铵 10 公斤,硫酸钾 10 公斤,硫酸铵 15 公斤。 条播、穴播均可,播种量每亩 8斤。 行距 30 厘米,播深 2米,播后镇压;3、化学除草:出苗后每亩用快杀稗、60%斤、农思它 斤、混合兑水喷雾;4、田间管理:在出苗、分蘖、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在拔节
2(原名:泰山 269 小麦) 品种来源:鲁麦 18/鲁麦 14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石 4185 早 2 天。 幼苗半匍匐,叶色淡绿,叶片细长,分蘖力较强。 株高 82 厘米,株型较好,旗叶上冲,穗茎蜡质较多。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 平均亩穗数 穗,千粒重。 较抗倒伏。 2002度抗寒性鉴定,冻害 3 级,越冬茎 100%,死茎率 0%;2003度抗寒性鉴定,3
4(原名:龙辐 93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品种来源: 86 85性,晚熟,全生育期 92天。 幼苗直立,叶色浅绿。 株高 87厘米。 穗纺锤型(拉布达林点为长方型),无芒(克山小麦所点为顶芒),白壳,红粒,硬质。 平均亩穗数 粒数 26粒,千粒重 旱性较好,耐湿性好,抗倒性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慢条锈病和叶锈病,中抗根腐病,高感赤霉病。 2001/2002 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1、6(原名:辽优 3072 水稻) 品种来源:辽 30A品种属旱作粳型三系杂交稻,在黄淮地区麦茬旱直播全生育期平均为 116 天,比对照郑州早粳晚熟 6 天,株高 米,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穗长 米,每穗总粒数 ,结实率 千粒重。 抗性:抗旱性 5 级,稻瘟病 5 级,胡麻叶斑病 1 级。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长宽比 白米率 15,垩白度 胶稠度 85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产量表现
518(原名:151A/稻) 品种来源:辽 151A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辽南、南疆及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 对照金株 1号迟熟 2天。 株高 穗总粒数 实率 千粒重 瘟病 3级。 米质主要指标:垩白米率 61%,垩白度 胶稠度 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产量表现:2001 年参加北方稻区金珠 1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695公斤,比对照金珠 1号增产 极显著);2002 年续试,平均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