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1、以,时下正值加工制作的最好时机。 配制原料首先熬制玉米芽糖。 选用优质玉米(最好是黄玉米)磨碎,然后将生好的麦芽剁碎后加水磨成细浆,用盆或桶等能装水的容器将磨好的麦芽细浆与磨碎的玉米混合拌匀(玉米与麦芽的比例为 10:1),并加入适量的水,使混合物能被水浸泡。 浸泡 12 小时后,放进锅里用水煮,煮时要经常搅动,防止焦糊。 煮熟后再次盛入容器内,放入适量的生麦芽浆拌匀,使之冷却后便于澄清汁液
1、东农业科学院 2002 年以自选系丹 717 为母本,丹 765 为父本组配而成的单交种。 母本以丹黄 17丹黄 19 连续自交选育而成;父本以 701、丹598 三个自交系复合杂交而成。 2007 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春播生育期 134 天左右,属中晚熟玉米杂交种。 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紧凑,株高 304 厘米,穗位 130 厘米,成株
白金龙审定编号:粤审玉 2006022选育单位:广州市张水江菜种店品种来源:玉米单交种。 春植全生育期 8085 天,比香白糯迟熟 13 天。 植株矮壮,整齐紧凑,株叶形态好,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 植株高 181196 厘米,穗位高 65 厘米左右,穗长 米,米,秃顶长 米。 单苞鲜重 260277 克,单穗净重200210 克,千粒重 287328 克,出籽率 果穗筒型,籽粒白色
1、有投入少、经济效益好等特点,现已得到广泛运用。 贵州省晴隆县属于喀斯特地质地貌区,为提供该县高海拔地区玉米化肥深施技术参考,笔者进行了此项试验。 1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设置在贵州省晴隆县碧痕镇岩脚寨组李兴福的责任地,海拔为 1100m,常年平均气温 9左右,降雨量为 1050霜期 265d 左右,土壤 ,黄泥土,肥力均匀中等,通风向阳,排水良好,前作小麦。 12
1、米苗枯病是新发现的一种病害,从田间调查看,烟单 17 号玉米上发生重,用适乐时拌种的基本不发病。 发现病株后,用 96%天达恶霉灵 6000 倍与 1000 倍天达 2116 混合喷雾,10 天后用上法再喷一次,可基本控制为害。 怎样防治玉米粗缩病和矮花叶病。 玉米粗缩病和矮花叶病是由蚜虫和飞虱传毒,在拌种的基础上,玉米四叶期,用 3%天达啶虫脒 2000 倍+天达裕丰 1500 倍液喷雾
1、东省邹城市采用夏玉米、秋马铃薯、春马铃薯一年三作种植模式,667 平方米产舂马铃薯 15003000 千克,夏玉米 400600 千克,秋马铃薯 10002000千克,产值约 6000 元,扣除种子、肥料、浇水、耕耙、农药、棚架、人工等成本 2000 元,纯收入 4000 余元。 夏玉米整地施肥。 每 667 平方米施腐熟圈肥 15002000 千克,三元复合肥2530 千克,随即耙细整平。
米缺氮的主要症状:玉米植株生长缓慢、叶片狭小、茎秆纤细、叶色变为淡黄绿色,并且下部叶片早衰老化。 老叶首先表现症状,然后发展到植株较嫩的叶片上。 玉米缺磷的主要症状:幼苗生长缓慢矮缩,根系发育差,叶片不舒展,茎和叶是暗绿而带紫色,叶尖干枯而成暗褐色。 紫色是因玉米植株体内糖代谢受阻,叶中积累糖分较多,促进花色素苷的形成,使植株带紫色。 孕穗至开花期缺磷,糖代谢与蛋白质合成受阻,果穗分化发育不良。
前农民种地,重化肥,轻农肥,重氮磷肥,轻钾肥和微肥,导致地力下降、养分失衡,这是产生玉米缺素症的根本原因。 玉米缺素症主要分为,缺锌和缺钾两种。 玉米缺锌时,植株上部叶片的叶脉两侧呈条纹状失绿,叶片花白,节间缩短,植株矮。 严重时,整株叶片干枯,植株死亡。 玉米缺钾时,植株上部叶片由叶片尖端失绿,然后叶片基部及边缘扩展,变为黄褐色。 严重时,叶片直立,植株死亡。 防治玉米缺素症的主要方法是
1、灵菇是近年开发的珍稀食用菌,菇质优,商品性好,经济、营养价值都较高,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主要以棉籽壳作主料栽培,非棉区发展白灵菇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经试验发现,利用玉米全株栽培白灵菇完全可行,生物学效率达 80与棉籽壳栽培产量相当,成本下降 50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菌种制作。 原种配方:玉米粒 98%,石膏 1%,蔗糖 1%。 玉米粒在沸水中煮30 分钟,捞出沥干,拌石膏和糖,装瓶灭菌
布与为害:玉米褐斑病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对产量影响很大。 由玉米节壶菌引起,局部为害严重。 症状:病菌侵染叶片、叶鞘及茎秆。 以叶片与叶鞘连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至红褐色,小病斑有时汇成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 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