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种子是来自同一穗轴连在一起的两粒种子。 通过多年的试验表明,玉米双株定向栽培比常规种植方法增产 海城市 2005 年双株栽培丹玉 39 号玉米 15 亩平均亩产 斤;2006 年双株栽培丹玉 39 号 4 亩经省专家组验收平均亩产 斤;2007 年双株栽培丹玉 401 号 70 亩,平均亩产 斤。 该技术增产显著,被农民认可。 双株定向栽培所使用的种子是由一种特制的双粒种子脱粒机生产的
米适当晚收,既可以延长籽粒灌浆时间,也能够提高玉米产量。 因为玉米只有在完全成熟的情况下,粒重最大,产量最高。 收获偏早,成熟度差,粒重低,产量下降。 有些地方有早收的习惯,常在果穗苞叶刚变白时收获,此时千粒重仅为完熟期的 90%左右,一般减产 10% 左右。 同时,玉米晚收还可以增加蛋白质、氨基酸数量,提高商品质量。 玉米适当晚收不仅能增加籽粒中淀粉含量,其他营养物质也随之增加。 另外
1、沈单 10、锦玉 2号、新铁单 10、丹玉 16 为最好。 生育期在 125,抗逆性强,活秆成熟,株形紧凑或半紧凑型,耐密植,产量高。 品种确定后进行选种晒种,除去小粒、批粒、病粒后,晒 2,并做好发芽试验。 播前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可用 11%克福多玉米专用种衣剂防治地下害虫及丝黑穗病,还有刺激作物生长的作用。 斤种衣剂可处理种子 20斤。 取秋翻消灭地下害虫及杂草,行距 50 厘米
1、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需氮、磷、钾 3 大营养元素外,还需要硼、锌、锰、钼等多种微量元素。 这些微量元素虽然用量极微,但其作用是不可代替的,无论缺少哪一种元素;都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成为玉米优质高产的限制因素。 因此,生产上必须重视施用微肥,并对症施治,确保玉米高产优质。 缺锌症状与补救症状:植株发育缓慢,节间变短。 幼苗期和生长前期缺锌,新叶的下半部呈现淡黄色乃至白色
米。 当前,在玉米生产上普遍存在着氮肥施用量大、磷钾肥施用量偏少或者不施等现象。 从玉米生长发育所需的氮磷钾营养来看,单施氮肥尤其是过量施用氮肥,对玉米生长发育非常不利,不仅造成玉米植株高大,后期田间郁闭,通风透光差,植株抗逆性差,易感染病虫害,易倒伏,并且还影响玉米授粉、灌浆和籽粒发育。 同时,在旱地条件下即使是土壤中钾元素含量较高,但因其转化率低、释放速率慢,制约玉米根系对土壤钾素的吸收
1、肥不足追肥代用优质农肥做基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团粒结构,为玉米的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 而化肥就不具备这个优点。 “基肥不足追(化)肥代”,只能使土地越种越瘦,越种越板结。 误区二:有肥就追,有水就浇在拔节前的苗期,如不根据天旱程度、墒情好环、苗子强弱等实际情况进行追肥、浇水,往往使地上部的幼苗徒长,地下部的根系难以深扎,使幼苗失去蹲苗锻炼的机会,给以后植株倒伏埋下隐患。
1、记载,我国玉米虫害约 300 余种,玉米病害约 40 余种,根据我们多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调查,我区近几年常发生的病害是玉米小斑病、玉米弯孢霉叶病和玉米黑粉病。 虫害主要是玉米蚜虫、玉米穗虫等。 在农业生产中,田间防治存在着三大误区:一是技术指导不到位,预测预报不及时,不能抓住防治的有利时机,跟随施药现象明显,或早或晚,达不到防治效果。 二是群众防治意识不强,再加上分户耕作,很难做到统一用药
1、玉米生长季节,正是风、雹、涝等气象灾害多发期,每年都有不同面积、不同程度的玉米受灾。 在玉米生产上,如何应对这些气象灾害呢。 1、雹灾:玉米在发芽出苗期遭受雹灾,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地温下降,通气不良,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灾后应及时疏松土壤,以利增温通气;在玉米拔节到抽雄前,特别是大喇叭口期以前,雌雄穗和部分叶片尚未抽出时遭受雹灾,只要未抽出的叶子没有受损伤,且残留根茬,只要及时中耕、施肥
度不适宜,营养缺乏。 水分不足是影响有机物质的制造与转动,特别是密度过大是造成玉米缺粒秃尖的重要原因。 由于农民相信“有钱买籽,无钱买苗”的经验,播种密度偏大。 玉米正常亩保苗株数为 3500,而有的农民亩保苗达 4500以上。 2006 年我们调查亩保苗在 3500的地块,玉米缺粒秃尖率为 4而亩保苗在 4500的地块玉米缺粒秃尖率高达10%,而且穗小,空秆率多,产量下降。 2
1、意补充穗肥或喷施叶面肥。 因肥料价格暴涨等原因,前期肥量不足的地块,为保证玉米中后期产量形成,可根据实际条件补充穗肥或喷施叶面肥,防止早衰。 2、采取促早熟措施,保证玉米正常成熟。 近年来我省初霜期明显后移,为追求表面的高产,各地种植品种所需的积温均高于当地适宜水平,给玉米生产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为保证玉米正常成熟,建议各地应根据当地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1)喷施叶面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