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1、 号(玉米) 登海 3 号玉米于 2003 年通过国家审定,是国家授权保护品种。 一、品种特性(一)高产。 在 2000 年国家黄淮区域试验中,高产地块亩产高达 915 公斤。 (二)抗性强。 2003 年在我省阴雨连绵天气情况下,登海 3 号保持较高的产量且高抗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弯饱菌叶斑病和玉米螟,抗矮花叶病,中抗黑粉病。 根系发达,抗倒性强。 (三)适应性强。 该品种适宜在山东
1、米粗缩病是以灰飞虱为传毒媒介的一种病毒性病害,病原物为玉米粗缩病毒。 该病发生规律是带毒的灰飞虱成虫或若虫在小麦、温室大棚或田头地边杂草等场所越冬,第二年 5,带毒灰飞虱从小麦和水稻田陆续迁移到距离最近春夏播玉米田传毒危害,造成玉米粗缩病发生。 一、远离水稻秧田区种植玉米。 由于水稻秧田是灰飞虱危害的主要对象田,所以水稻秧田也是灰飞虱的主要聚集场所,密度大、虫量高
2、作用。 其次,要抓紧时间剥除多余果穗,当果穗吐丝后一周,只留最上部一个果穗,剥除下部多余果穗,做到单株单穗,减少养份消耗,使养份供应集中,形成大穗,确保果穗品质和商品率。 在操作时应注意保护果穗叶片。 2、小棚栽培玉米小棚栽培玉米已进入大喇叭口后期,是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关键时期。 应视苗情生长情况管理,若前期穗肥不足,对叶片薄、叶色淡、茎杆细、叶鞘微红的田块要适当补施粒肥,反之,少施或不施
2、区出苗至成熟 133天,出苗至抽雄 6570 天,抽雄至散粉 23 天,散粉至抽花丝 2天,抽花丝至成熟 5560 天,雌雄协调,喜光喜肥水,顶叶12 片叶直立,植株较繁茂。 成株高 185厘米,穗位高 株 22片叶。 雄穗分枝 20个左右,护颖绿色,花药黄绿色,花粉量大,单株散粉时间 7天左右,花丝白绿色较粗。 排灌条件,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地块。 采用空间隔离不少于 300米
2、提供一些非蛋白氮,在饲喂反刍家畜时,比如牛、羊、骆驼这一类动物,它的瘤胃里面有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利用尿素里面的氮合成菌体蛋白,菌体蛋白作为营养素被动物吸收利用,这时在做青贮的时候可以加,也可以不加。 有些农户在饲喂反刍家畜的时候加尿素也是同样的道理。 水分的理论数据是 7075。 实际操作时,随便抓上一把制作的青贮饲料,使劲用手捏,如果水滴往下流,水分就高了。 水分高了以后做成的青贮饲料
2、/15 公顷植 1000 株左右,定植后 56 天棚内不透风,以提高棚温,促进缓苗。 采用双蔓整枝。 当植株上第 2 雌花开始开放,应进行人工授粉,方法是于上午 8 时左右,将雄花采下,去掉花冠,若雄蕊已开始散粉,即可将雄蕊往雌蕊柱头上轻轻涂抹,授粉后作好标记,以此作为瓜成熟采收的依据,一般情况,每株西瓜须授粉 23 朵雌花,当幼瓜长至鸡蛋大小时摘除发育不良的幼瓜,留 1 果形好、节位好
l 号(玉米) (1)品种来源:达玉 1 号系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和四川省达州市农科所用自育系忻 1302 作母本,与自育系 540 测配,于 1995 年育成的一个中熟玉米杂交种。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平均 115 天,株高 260 厘米,穗位高 105 厘米,幼苗长势旺,成株整齐。 穗长 198 厘米,穗行数 14 行,行粒数 40 粒,籽粒黄色,马齿型,出籽率 87,千粒重 290 克左右
2、米在开花授粉期受高温伏旱,抽丝时间推迟,花粉盛散期已过,使雌穗尖部花丝未授到粉而秃顶。 授粉期间阴雨过多,使花粉散不开,遇水花粉粒破裂而死,使雌穗花丝未授到粉而成秃顶。 为了减轻玉米秃顶造成的危害,生产上除了选用不秃顶的品种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的生理特性,采取合理的种植密度,使玉米群体具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使玉米个体得到良好的发育,减轻玉米秃顶的发生。
玉米蚜虫属同翅目,蚜科,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小麦、谷子等作物,以成、若蚜虫刺吸植株汁液。 苗期蚜虫群集于叶片背部和心叶造成危害。 轻者造成玉米生长不良,严重受害时,植株生长停滞,甚至死苗。 此外还能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病,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具体防治方法:一是要注意当玉米苗期草间小黑蛛、瓢虫、食蚜蝇、草蛉数量较多情况下,尽量避免药剂防治或选用对天敌无害的农药防治。 二是在蚜虫盛发前要进行防治。
米选用早熟的紧凑型品种,如鲁原单 4 号,烟草 15 号,1243,黄 417 等,黄瓜选用抗病,耐热、耐荫、结瓜性强的品种,如津研 7 号等,不宜选择耐寒性强的早熟春黄瓜品种。 2加强肥水管理。 玉米生长前期要亩追施 20 公斤标准氮素化肥,追肥后培土浇水。 黄瓜根瓜坐住后,根据黄瓜生长情况结合浇水,灵活追肥。 追肥可用化肥与人粪尿交替施用,以改善植株营养状况,一般每次亩施尿素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