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
1、 号及高产栽培技术 宁粳 1 号(原名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资深水稻专家万建民主持选育的早熟晚粳稻品种。 该品种,以武运粳 8 号/交并于 2001 年育成,2004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 200417)。 品种权号: 品种推广进展宁粳 1 号在参加省区试的同时,在适种地区试种,2004 年在扩大示范的同时集中繁殖,2005 年在江苏省内大面积推广种植近 80 万亩
1、状一、缺氮发黄症水稻缺氮植株矮小,分蘖少,叶片小,呈黄绿色,成熟提早。 一般先从老叶尖端开始向下均匀黄化,逐渐由基叶延及至心叶,最后全株叶色褪淡,变为黄绿色,下部老叶枯黄。 发根慢,细根和根毛发育差,黄根较多。 黄泥板田或耕层浅瘦、基肥不足的稻田常发生。 二、缺磷发红症秧苗移栽后发红不返青,很少分蘖,或返青后出现僵苗现象;叶片细瘦且直立不披,有时叶片沿中脉稍呈卷曲折合状;叶色暗绿无光泽
稻以纯有机栽培,一定会发生病虫害,如何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则有赖精湛的栽培管理技术。 水稻最常发生的病虫害有稻纵卷叶虫、二化螟虫、稻热病、胡麻叶枯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等。 苏力菌对二化螟虫未进入叶鞘或茎内之前及对稻纵卷叶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如果二化螟虫已进入叶鞘或茎内,则无防治效果,所以应密切注意二化螟虫发生时期,进行连续性防治。 稻热病是在水稻肥份吸收过量及土壤中硅(量太低的情况下发生
句谚语一兼二顾,摸蛤蛎兼洗裤,意思是说做事情能瞻前又顾后,一举两得;但它的原意是指河流非常清澈,鱼虾悠游自在,很多河流中生产大量蛤蛎,农民因生活困苦,常利用农闲时间,带着竹篓至河中捡拾蛤蛎,作为三餐菜食,同时因水深,所穿的大布袋裤必定浸泡在水中,又可以借着水流冲洗裤子。 然而随着工商业发达结果,机动车及工业所排放的废气与废水、农业耕作施用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已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于弥补的缺憾
农审字2005038 号原代号 99008,系江苏徐州农科所以引进品种 95母本、3114 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该品种参加了 2003全省水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豫粳 6 号增产 2004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豫粳 6 号增产 该品种属中晚熟常规品种,全生育期平均 158 天,比对照豫粳 6 号晚熟 1 天。 株高 97 厘米,株型中等,生长清秀,叶色较深。 半直穗型,穗长
1、、叶龄与分蘖的关系通过对绥粳三号绥粳四号两个品种的观察分析,两个品种的分蘖始期出现在 6叶期,6 月 4 日。 绥粳三号的分蘖盛期出现在 8 叶期,6 月 19 日。 分蘖末期在7 月 14 日,12 叶期。 绥粳四号的分蘖盛期出现在 8 叶期,6 月 21 日。 分蘖末期在 7 月 19 日,12 叶期。 可见不同品种分蘖各期发生的日期不虽不同,但叶龄是相同的(以上是 2006
1、稻叶片发黄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应仔细辨别,并对症防治。 化氢中毒。 根系发黑,并有臭鸡蛋气味,白根少而细弱;基部老叶呈现黄褐色,叶尖枯黄,随后老叶枯死,上部仅存一二片绿色新叶。 有机酸中毒。 稻株根系萎缩,很少生发新根,植株根系表皮发生脱落,叶色显黄,或产生萎缩现象,严重时下部叶片枯黄而死。 凡发生中毒性发黄的稻田应立即排水晒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氧排毒。
田播量决定了秧苗营养空间的大小。 秧田稀播,秧苗个体占有的营养空间大,受光条件好,是培育壮秧的基本条件。 秧田播量决定了秧苗营养空间的大小。 秧田稀播,秧苗个体占有的营养空间大,受光条件好,是培育壮秧的基本条件。 稀播育壮秧是我国近十余年来稻作技术改良的一大特色,特别是自杂交水稻推广以来,秧田播量大幅度降低,采用“两段育秧”,培育带蘖(多蘖)壮秧,对提高水稻的单产起了极大的作用。
1、素发黄或缺氮发黄。 先从老叶片的尖端开始发黄,后逐渐由茎叶延及心叶,最后发展至全株成黄绿色。 秧苗生长缓慢,远看秧苗绿中带黄。 严重时由叶尖、叶缘向内枯焦。 应及时追施速效性氮肥如碳铵及尿素等。 缺钾发黄。 主要发生在大量施氮、磷的高产稻田。 病苗初期表现为生长缓慢,株形矮小,分蘖少,叶片挺直,顶端叶片丛生状。 新叶暗绿无光泽,下部老叶尖端首先发黄,有大小不等的赤褐色斑点,后沿叶脉向基部扩展
1、状又称水稻叶尖白枯病。 主要为害叶片,病害开始发生在叶尖或叶缘,然后沿叶缘或中部向下扩展,形成条斑。 病斑初墨绿色,渐变灰褐色,最后枯白。 病健交界处有褐色条纹,病部易纵裂破碎。 严重时可致叶片枯死。 为害稻谷,颖壳上形成边缘深褐色斑点后,中央呈灰褐色病斑,病谷秕瘦。 病原 稻生茎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器初埋在稻叶表皮下,后稍外露,黑褐色。 产孢细胞单细胞,不分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