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
1、、现有配套机械插秧的育秧技术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我国现有与机械插秧配套的育秧技术主要有三种:工厂化盘式育秧。 有载体(钙塑衬盘,打孔地膜,编织布)育秧。 无载体育秧。 工厂化盘式育秧技术是我国上世纪 70 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曾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过。 该技术培育的秧苗生长均匀、健壮,秧片各种规格尺寸精度很高,所有秧苗质量指针在各种机插育秧方式中都是最好的。 但该技术所需设备多,投资大
号中佳 3 号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 交选育的常规优质晚稻新品种。 2005 年 3 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 ,比对照汕优 46 迟熟。 该品种株型紧凑,群体生长整齐,叶色淡绿,剑叶挺直,分蘖力中等,有效穗较多,穗粒数较多,千粒重小,后期落色好。 株高 米,亩有效穗 ,每穗总粒数 粒数 ,结实率 千粒重。 出糙率 整精米率 垩白率 10、垩白度 胶稠度 80长
1、优 7954 栽培技术 优 7954 是浙江省农科院选育的超级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2004 年通过国审。 该组合属于大穗型,全生育期 136 天,比汕优 63 迟熟 3 天;株高 115 厘米,株型适中,每亩有效穗 ,穗长 米,每穗 174 粒,结实率 千粒重 ;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2004 年在徐州市示范栽培 1000亩,亩产量达 斤;在宿迁市示范栽培 100 亩,亩产量达 斤
状水稻秧苗从三叶期开始发病,初时叶尖变白,后沿主脉向下扩散,延伸至叶基部,在从中脉向两侧叶缘发展,最终全叶呈白色,也有的叶呈白条状,叶缘仍保持绿色,叶鞘颜色褪淡、变紫,后转为黄褐色,有的秧苗病势发展很快,几张绿色叶片同时发生病变,变成白苗,以后新生的叶片和分蘖的叶片也是白色的,病势发展较慢的,一般 67 叶期又逐渐转绿,病重的 45 叶期死亡。 发病原因经有关资料介绍
1、两优一号” “丰两优一号”是丰乐种业与辽宁粳杂中心合作选育的两系、优质、高产、抗病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 丰乐种业拥有产权,独家开发。 “丰两优一号”于2003 年通过安徽省审定。 该品种有以下特点:产量高“丰两优一号”丰产性好。 在 19992002 年连续 4 年的各级品种试验中,产量均比对照汕优 63 增产。 2000年、2001 年参加安徽省中籼新品种区试,两年平均产量 斤/亩
1、 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新品种通丰 9 号是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于 1993 年以秋光为母本,通 313 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后经多年选育而成。 由于该品种丰产性状好、产量高,稻米品质优良,抗稻瘟病能力强,引起各地广大稻农的关注,仅 2005 年种植面积达40 万亩。 2005 年 1 月 15 日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且属国家保护品种。 1 特征特性通丰 9 号属中晚熟品种
1、于积温不足使水稻生长缓慢,各生产期顺延拖后,到秋季早霜前粒籽不能正常灌浆成熟而减产的称为延迟性冷害。 (一)产生原因1、气候因素寒地无霜期短,活动积温少,前期升温慢、中期高温时间短、后期降温快、低温冷害频繁,年份积温不足,整个生育期温度偏低而使水稻生育迟缓造成延迟性冷害。 2、品种因素栽培品种所需积温超过当地生育积温。 没有根据当地积温条件选择熟期适宜品种、盲目追求高产而种植过晚熟品种
1、农业技术全集之-粮食作物种植管理技术水稻新品种9904简介 水稻新品种9904由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用59天杂X丙95-43杂交选育而成(与早熟晚粳丙98-101为同一组合),一九九九年引入我区进行试种,经过几年的试种,品种9904表现为耐肥抗倒,杆矮、熟色性、丰产性好、米质优等特点,是一个可以发展的品种。 1、产量表现:一九九九年参加我区单季稻品种予备试验,亩产547.5kg
绥粳 7 号绥粳 7 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农科所选育的寒地水稻新品种。 该品种优质、高产、稳产、抗逆性好。 2004 年 2 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绥粳 7 号。 2003 年参加黑龙江省 7 点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克/公顷,同时该品种先后被绥化、庆安、兰西、呼兰、巴彦、通河、尚志等市县大面积示范,一般产量达 7600克/公顷,高产栽培可达到 9200 千克/公顷
富清占 2 号富清占 2 号是省农科院水稻所以胜桂 2 号与(清芦占 11粳籼 21)杂交育成的新品种。 早、中、晚兼用,早造中熟,广州地区全生育期 131 天。 1998 年晚造花都市试种 5000 亩,一般亩产 500 公斤,最高亩产 斤,为当造全市最高产量;鹤山市本所试点单区品比,亩产 斤比粤香占增产 该品种抗白叶枯病(二级),中抗稻瘟病,经我院植保所测定,其总抗性比分别为 其中中 B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