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
发生程度与水稻抗病密切相关,从调查资料统计,恶苗病的自然发病率在秧苗期为 5在拔节孕期为 10感病品种自然株率达 40%以上,干尖线虫在“嘉花 1 号”品种有发生。 因此必须要做好种子消毒工作,主要推广使用 17%菌虫清可湿性粉剂作稻种消毒剂,具体使用技术如下:一、做好稻种清选工作。 浸种前做好选种工作,消除病谷、瘪谷,然后暴晒种子 1。 二、药剂浸种消毒技术1、药剂选择及药量:常规品种每亩稻种
稻种子消毒是预防水稻病害的第一步,下面介绍一下种子消毒的几种方法:1、用 40%福尔马林 500 倍液浸种。 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 12 天,以种子吸足水分而未露白为度,然后取出晾干,放入福尔马林药液中浸泡 48 小时,再捞出用清水冲洗后催芽。 用此法消毒可预防水稻稻瘟病、恶苗病、胡麻斑病、黑粉病、稻曲病。 2、用 50%多菌灵、50%福美双或 50%甲基托布津 500 倍液浸种,每 200
碍型冷害水稻孕穗和开花等生殖生长期遇低温使水稻产生大量空秕粒而减产的现象称为障碍性冷害。 (一)产生原因1、气候气候条件主要是指气温,气温影响水稻产量的最关键时间是 7 月、8 月份,特别是在水稻抽穗前 15 天到抽穗后 25 天的 40 天时间里,是产量的决定期,气温的高低对产量的影响非常大,在水稻孕穗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要求的温度是 17以上,当日平均气温在 17以下连续 3 天以上时
1、着种植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我国部分地区单季稻面积大量上升。 由于单季稻生长季节长,条件适合多种病虫为害,因此,单季稻的病虫比双季稻要严重。 目前对水稻生产构成威胁的中后期主要病虫,仍以水稻螟虫(以二化螟为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稻瘟病、稻曲病,以及杂交稻后期综合症等。 根据近年各地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经验,要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保证水稻丰收和生产出安全稻米
1、强本阶段的田间管理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有着极大的关系。 那么,如何做好水稻生长中后期的田间管理呢。 一、适时烤田 烤田一般应在水稻对水分反应不敏感的时期进行,即在分蘖后期到幼穗分化初期比较适宜。 操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即苗足苗旺的适当早烤;泥脚深,有徒长现象的要烤重些,反之则轻些;保水不良田,不宜重烤;盐碱水田一般不能烤田。 二、科学灌溉 长穗期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的高峰,特别是在抽穗前
1、主水稻、茭白、玉米、高粱、大麦、谷子、竹子、芦苇、白蜡、稗、狗尾草等。 为害特点幼虫孵化后,爬至叶片边缘或叶尖处吐丝缀合叶片,做成圆筒状纵卷虫苞,潜伏在其中为害。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 1719展 2840和翅黑褐色,头胸部比腹部宽,略带绿色。 前翅具 78 个半透明白斑排成半环状,下边一个大。 后翅中间具 4个白色透明斑,呈直线或近直线排列。 翅反面色浅,斑纹与正面相同。 卵褐色,半球形,直径
1、年来,一些水稻产区改进传统的水稻栽培方法,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主要有:一、病虫防治提前到秧田期:将大田用药改为栽培前秧田集中喷药可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方法是,在拔秧移栽的前一天,用多菌灵等杀菌剂和杀虫药对水混合,对秧田进行全面喷施,可预防和减少大田病虫害的发生。 二、双株栽插:一般认为杂交稻分蘖力强,大都以单株栽插,这就造成大田基本苗数不足,产量难以提高。 进行双株带蘖移栽
1、名同翅目,飞虱科。 分布在南、北方茭白、水稻种植区。 寄主水稻、茭白、野茭白等。 为害特点成、若虫刺吸水稻汁液,被害叶出现黄白色至浅褐色或棕褐色斑点,后叶片从叶尖向基部逐渐变黄干枯,排泄物覆盖叶面形成煤污状,雌虫产卵痕初呈水渍状,后分泌白绒状蜡粉,出现伤口后失水,植株成团枯萎,成片枯死。 形态特征雄成虫体长 5虫 长,体淡绿色,复眼、单眼黑色或红褐色;头顶突出在复眼前,细长,圆锥形
1、名 鞘翅目,负泥甲科。 别名稻食根叶甲、稻食根虫、食根蛆、车兜虫、饭米虫、饭豆虫、下涝虫。 分布在黑龙江、辽宁、北京、河北、陕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四川、贵州。 稻食根叶甲在我国另外还有 3 种:即短腿食根叶甲(D。 分布在黑龙江、北京、河北、山西、江苏、江西、福建、广西;多齿食根叶甲(分布在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台湾
从外地引进新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叫水稻引种。 引种具有投资少而收效快的优点,在南方稻区也具有很大的跨省推广面积,这些都是各省引种成功的例子。 引种也有失败的教训,究其原因,大多是对品种的特征、特性了解不够或是利用不当。 水稻引种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问题:(1)北种南引,即低纬度地区从高纬度地区引种,应选择生育期较长的中迟熟品种,作早稻栽培,应适当早播;作晚稻栽培,适宜迟播;(2)南种北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