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
号(水稻) (1)品种来源:系凉山州盐源县种子站于 1978 年从中间材料7801,经过选育成稳定株系8790高寒粳稻品种。 (2)特征特性:该品系株型紧凑、剑叶上举,叶片绿色、节间浅绿色,苗期耐寒力强,长势旺,分蘖力强,后期转色好。 株高 90 厘米,全生育期 185 天,比对照种粳 9 迟熟 4。 穗长 17 厘米,着粒数 100 粒,结实率 70。 谷粒长椭园形,短芒,千粒重 26 克
稻亩产 450550测土配方施肥模式如下:(一)施肥总量与配比施肥的氮、磷、钾配比应为 1:右,总量约为:氮 1013氧化二磷 57化钾 812二)施肥方案1 基肥:(1)有机肥:一般早稻每亩施鲜绿肥 10002000厩肥 5001000商品有机肥6080稻可利用早稻稻草还田作为有机肥(还田量为早稻稻草的1/22/3)或每亩施用厩肥 5001000商品有机肥 80100季稻每亩施用厩肥
1、稻优质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东北寒地粳稻的品质价格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其栽培模式对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农村经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遵循原则按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在保证达到标准的前提下提高单产稳定总产。 二、主要技术规程1、选择熟期适中,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的中熟、中晚熟品种。 因晚熟品种碳氮代谢协调不均衡,垩白率与惊纹粒对稻谷的商品性能有影响。
1、 号(协优 9019)及栽培技术要点 农丰一号(协优 9019)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集高产、优质、耐旱、耐高温于一身的杂交中籼新组合。 2003 年通过安徽省审定,2005 年通过国家审定。 农艺性状:该组合株高 115 厘米左右,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 全生育期较汕优 63 略短。 产量高:该组合 20012002 年参加安徽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汕优63)增产
稻的科学追肥方法玉米的需肥规律是苗期占整个生育期需肥总量的 2%,穗期占 85%,粒期占13%。 据调查,每生产 100 公斤玉米子实,需氮 斤,磷 斤,钾 米需肥的高峰期是拔节至大嗽叭口期,一般进行二次追肥,第一次在拔节开始,亩追尿素 10 公斤,或硝酸铵 15 公斤,在抽雄前 710 天追第二遍肥,每亩追尿素 12 公斤或硝酸铵 17 公斤,如果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底肥、种肥足,玉米长势好
1、5号(水稻) 湘早仙 25号系湖南省湘潭市农科所于 1989年以高产抗病新品种浙 733为母本,强优抗病三系恢复系辐 26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一个双季早稻新品种。 特征特性 1993年参加湖南省湘潭市早稻区试,平均稻谷产量 ,比对照浙辐 802增产 1995 年参加湖南省早稻区试,平均 ,比对照种浙辐 802增产 1996 年湖南省早稻区试续试,平均 ,比对照种湘早籼 1号增产 产性
2号(原名:9724)(水稻)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 对照汕优 64迟熟 高 型适中,群体整齐,较易落粒,抗倒性较强,熟期转色好。 每亩有效穗数 穗总粒数 实率 千粒重 性:稻瘟病 9级,白叶枯病 3级,褐飞虱 9级。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 长宽比 白率 5%,垩白度 胶稠度 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产量表现:2002
号水稻 香丝苗 2 号水稻是增城市农科所及增城市种子站承担完成广州市科委优质水稻育种协作组八五攻关项目中,用矮丝苗早熟株系作父本、高秆香占作母本,经杂交后选育成。 属早籼早熟早晚造兼用的优稀高效香软型品种。 全生育期早造 120 天、晚造 100 天,株高 95 厘米,平均每穗 150 粒,结实率 80%,千粒重 20 克。 米质特优一级,浓香软滑性。 稻瘟病总抗频率 达到抗级,白叶枯病抗性中等
1、、技术概述: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项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环境友好、增进稻米安全的新型施肥技术。 该技术将测土与测苗相结合,协调了高产与高效、安全、环保的关系。 具有三大优势:一是高产稳产,增产增收。 一般增产5%10%,倒伏大幅减轻,抗逆性强,稳产性好。 二是省肥省药,安全环保。 节省氮肥 20%左右,氮肥利用率提高 10 个百分点,氮肥面源污染减轻,病虫害减少,可少打农药 13 次
1、害特点幼虫钻入稻茎蛀食为害,在寄主分蘖时出现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形成“枯孕穗”或“白穗”。 严重的颗粒无收。 近年三化螟的严重为害又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三化螟为害造成枯心苗,苗期、分蘖期幼虫啃食心叶,心叶受害或失水纵卷,稍褪绿或呈青白色,外形似葱管,称做假枯心,把卷缩的心叶抽出,可见断面整齐,多可见到幼虫,生长点遭破坏后,假枯心变黄死去成为枯心苗,这时其他叶片仍为青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