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
1、着水稻虫害发生程度的不断加重,一些毒性强、残留量大的农药在水稻上的用量也逐渐加大,这给稻米安全带来了隐患。 针对这种状况,从 2004年开始,笔者有目的的在示范区内开展农业防治研究,通过两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农业措施防治应用于水稻害虫防治,比化学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更具有独特而优异的效果,对提高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保证水稻的高产稳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将几种农业措施阐述如下。
1、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避免了番茄连作障碍。 每亩可产水稻 600 公斤、番茄 4000 公斤,亩纯收入3500 元左右。 一、番茄选用耐低温、早熟的金棚、合作 906 等粉红果品种。 10 月上旬在大棚内采用营养钵或轻基质穴盘育苗,棚膜上加盖草帘。 出苗前,白天棚温保持在 22夜间保持在 18草帘下午早盖上午晚揭。 齐苗后以见光为主,白天棚温保持在 20夜间保持在 13营养钵育苗的,苗有
号(水稻) 选育单位:湖北省荆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审定情况:湖北省、河南省、四川省、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1 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登记号:990。 品种来源:桂朝 2 号经辐射处理。 特征特性:株高 110 厘米左右,株型松散适中,上部叶片窄长挺直,分蘖力中等,抽穗整齐。 亩有效穗 25 万个,每穗实粒数 90 个,结实率 80%左右。 谷粒长形,颖壳
2、1 次,并要杜绝秧田受淹。 大田防治,发病初期喷药 2,每隔 7 天喷 1次。 每亩可用 25叶青双 7,或 菌丹 50升,或 50消菌灵30,兑水 50 公斤喷雾防治。 稻瘟病水稻在分蘖中后期易发生该病。 日夜温差大、叶披露水、气温冷凉是诱发该病的环境因素。 病株叶片初期产生水渍状褐点,感病品种很快形成的圆期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 预防该病的发生,一是要种植抗病品种
2、稠度48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蛋白质含量 稻米外观等级鉴定为特二级,达广东省出口优质米标准,饭味好。 抗性强,兼抗华南地区两种主要病害,对稻瘟病全群抗性比为 96%(高抗),其中对广东省稻瘟病优势种群中 C 群的抗性比为 100%,中抗白叶枯病。 抽穗后到收获期抗逆性强,不早衰,收获时青枝腊秆。 培育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地区及技术博优 210 适宜在华南晚籼稻作区作晚稻种植。
2、长,颜色淡黄。 种病状从苗期到现穗后都可显现,苗期一般在 45 叶期开始显现症状,病苗黄瘦细高,很易识别,根系发育不良,根毛很少。 早期显现症状的病苗,到移栽前后多半枯死。 本田一般从水稻分蘖期开始显现症状,病株颜色淡黄,稍高,另一个特征是在下部节上生有上下伸长的假根。 多数病株在水稻出穗前后枯死,少数可以出穗,但不能正常结实,故有“公稻子”之称。
2、首位,比嘉育 948 增产 比香两优 68 增产 在 2000 年度的早稻区试中,八两优 96 平均产量 参试品种首位,比嘉育 948 比香两优 68 增产 2000 年我市种子公司在新渡镇柏年村示范种植1验收 5 块田合计 均产量 育者湖南省怀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地区及技术 浸多露,药剂处理浸种,适温催壮芽。 浸种前进行清水选种,除去空批粒,采用少浸多露浸种,在第 2 次浸种时用强氯精消毒。
2、97A 杂交,并进行连续多代回交,于 1997 年育成农艺性状整齐、米质优、异交特性好、不育性稳定的不育系 不育系于 2000 年 7 月通过福建省科技厅鉴定。 【特征特性】T 优 7889 精米较透明,垩白小,品质优良。 在福建早季种植的稻谷经农业部稻米品质监督检测中心测定,精米率(、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4 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糙米率(、整精米率(
2、芒。 千粒重 2830 克,糙米率 80,精米率 70,透明度好,米质中上等,丰产性好。 全生育期 144 天,比汕优 63 平均早熟 2 天。 中感白叶枯病,中抗稻瘟病。 19951996 年参加南方稻区区试平均亩产 57413 公斤和 对照汕优 63 分别增产 357和 493。 栽培要点:南方稻区播种期与汕优 63 同期;秧龄 3035 天为宜,亩本田用种量 5 公斤;栽插规格 米
2、验平均亩产 对照汕优 63 增产 2003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汕优 63 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 63 同期播种,秧龄 45天左右;2、移栽:每亩栽插 穴,基本苗 9;3、施肥:重底肥早追肥,一般亩施纯氮 10 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 1:、田间管理: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 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