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 (南宋)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 , 号稼轩。 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 ,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 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 , 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 , 但却遭受奸臣打击 , 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 , 一住就是十八年。 这首词就是他在被贬之后写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翁 锄 莲 老翁 锄头 莲花 wēnɡ ch li225。 n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 ǎo):老翁、老妇。 译义: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
为“诗余”、“长短句”。 它兴起于 南朝 ,成形于 晚唐 ,盛行于 宋代 ;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 茅 檐 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 媚 好, 白发谁家翁 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 无赖 , 溪头卧 剥 莲 蓬。 y225。 n m232。 i ǎo w l224。 i p233。 ng
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 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 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
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26 清平乐 村居 【 宋 】 辛弃疾 茅檐 /低小, 溪上 /青青草。 醉里 /吴音 /相媚好, 白发
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 二、初步检测预习,感知大意 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检查预习作业。 全班交流。 (读准字音,读出词的节奏;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 预设:①字音:剥 bāo ;莲蓬中“蓬”平时读轻声,这里念 p233。 ng为了押韵。 ②指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第一、二声的字声音要拉 长,第三、四声的声音要短促。 ③词语理解 吴音:吴地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居住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这里属于吴国
月(夜行黄沙道中) 》 等。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
句话的意思,还可以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 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 ***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活动 二 :
把你感受到的心情读出来吗 ?指名读这两句话,集体评价。 正是在这样的心情之下,毛泽东写出了《清平乐 六盘山》。 《清平乐 六盘山》。 (1)幻灯 (2)指名朗读。 评价是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小组讨论,理解词意。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红旗:首次发表时原作 “旄 m225。 o 头 ”,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 “红旗 ”。 词中指红军胜利的红旗。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盘山》是一首词。 以 “清平乐 ”为词牌名, “六盘山 ”是这首词的题目。 ?是什么意思呢 ?六盘山又在哪里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你了解了些什么 ?(《清平乐 六盘山》是毛泽东在 1935 年 9 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 正式书写是在 1935 年 12 月。 )。 可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