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
,先进行科学的分层分组,然后在教师的科学导引下,利用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学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与生生互动交流(或分组竞赛)、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而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并促使各层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用此教学法首先解决了下面几项具体问 题: ( 1)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得到落实; ( 2)凭借自主
〉= ; b.〈 AB→, CA→〉= ; c.〈 BA→, CA→〉= ; d.〈 AB→, BA→〉= . 【 典型例题 】 例 1 已知 e1, e2是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 a= 3e1- 2e2, b=- 2e1+ e2, c= 7e1- 4e2,试用向量 a 和 b表示 c. 解 ∵ a, b不共线, ∴ 可设 c= xa+ yb,则 xa+ yb= x(3e1- 2e2)+
所以 u= a+ 2b= (1,2)+ 2(x,1)= (2x+ 1,4), v= 2a- b= 2(1,2)- (x,1)= (2- x,3). 又因为 u∥ v,所以 3(2x+ 1)- 4(2- x)= 0,解得 x= 12. 8.已知向量 a= (- 2,3), b∥ a,向量 b的起点为 A(1,2),终点 B在坐标轴上,则点 B的坐标为 ________. 解析:由 b∥ a,可设
|a|2+2a b+|b|2. ① 同理 ||2=|a|22a b+|b|2. ② ① +② 得 ||2+||2=2(|a|2+|b|2)=2(||2+||2). 所以 ,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条边的平方和 . 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 ,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 (1)建立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 ,用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 ,将平面几何问题转 化为向量问题。 (2)通过向量运算
)四边形 OABP能成为平行四边形吗。 若能,求出相应的 t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分析 ] (1)将 OP→用坐标表示,根据坐标系性质可得. (2)只需由 OA→= PB→求出 t或无解即可. [解析 ] (1)OP→= OA→+ tAB→= (1+ 3t,2+ 3t), 若点 P在 x轴上,只需 2+ 3t= 0,即 t=- 23; 若点 P在 y轴上,只需 1+ 3t= 0,即 t=-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利用共线向量坐标之间的 关系求解坐标.如图所示,设 P 点是直线 P1P2上的一点,且 P1P→PP2→ = λ . 问题 1 定比 λ 与分点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表: 问题 2 设P1(x1 ,y1) ,P2(x2 ,y2),试用 λ及 P1,P2 点的坐标表示P(x ,y) 点的坐标. 【 典型例题 】 例 1 已知 a= (1,2), b= (- 3,2),当
两平面相交 公共点 符号表示 图形表示 思考:你能从教室中找到空间平面的这几种位置关系吗。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定理: 图形表示: 符号表示: 思考: 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 么: ( 1)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是否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 2)分别在两个平行平面内的两天直线是否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其对角 线 BD1 的平面分别与棱 AA CC1 相交于两点 E、 F,则四边形 EBFD1 的形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边长为 a 的等边△ ABC 沿 BC 边上的高 AD 折 成直二面角,则点 A到线段 BC的距离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 (
第二章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两个平面 平行 没有公共点 两个平面 相交 有一条公共直线 复习 1: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1、定义法: 若两平面无公共点,则两平面平行 . 2、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 复习 2:面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1、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平面有什么样的关系。 2、两个平面平行
1、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问题: 如何检测所砌的墙面和地面是否垂直。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了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 猜想: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了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已知: , =B, 求证: . 证明: C D A B E 在平面 内过 E 设 = B , , , , 二面角 直二面角, .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线线垂直 线面垂直 面面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