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般为 40 天左右)称为苗期,苗期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促进壮苗早发。 具体管理措施是:播田在棉花出苗后及时间苗,每穴选留 23 株,然后定苗;条播田在棉苗出现 1 片真叶前,按预定株距均匀留苗,一次定苗;盐碱、涝洼地棉田,在棉苗出现两片真叶前定完苗。 对缺苗棉田,要及时补栽在棉苗出现真叶前采用芽苗移栽,出现真樱后带土移栽。 移栽时尽量少浇水,以缩短缓苗时间 苗出土后要及时松土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归纳起来主要有根病和叶病两种类型,根病常导致出苗前的烂子、烂芽和出苗后的根腐与茎基腐是造成棉田缺苗断垄的主要原因,常见的有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猝倒病等;叶病为害棉苗的子叶、真叶和茎,严重时茎顶端和叶片凋枯脱落,常见的有黑斑病、褐斑病、棉苗疫病、茎枯病等。 本片重点概述介绍几种苗期发生普遍而为害严重病害的发病规律,识别诊断及农业、药剂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单一的营养生长阶段,是促进根系下扎、防苗病、促进早发,进而达到早现蕾的重要生育时期。 地膜棉的田间管理主要有:及时放苗,中耕松土,查苗补苗,防病治虫,间苗定苗等。 各地的棉农对棉花的苗期管理都有很多经验,值得推广,现总结如下:早放苗,晚堵孔。 当 50的棉苗出土后,子叶平展转绿时即可分批放苗。 放苗的原则是:晴天早晚放,阴天全天突击放。 有些棉农放早不敢,放大偏晚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 苗期染病发芽后出苗前受害可造成烂种出苗后茎基部发生红褐色绷裂条斑,扩展缢缩造成幼苗死亡。 潮湿时病斑上产生桔红色粘状物(病菌分生孢子)。 子叶边缘出现圆或半圆形黄褐斑,后干燥脱落使子叶边缘残缺不全。 棉铃染病初期呈暗红色小点,扩展后呈褐色病斑,病部凹陷,内有桔红色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 严重时全铃腐烂,不能开裂,纤维变成黑色僵瓣。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马铃薯套种模式在苏北地区应用面积较大,两作物共生期不长,共生期内相互影响小,并在肥料利用上有互补效应。 马铃薯生育后期田间肥水足,有利于棉花发苗,可以获得棉薯双高产,一般马铃薯 667 平方米产 2000 千克2500 千克,棉花 667 平方米产 80 千克100 千克,667 平方米产值25003000 元,纯收入 15002000 元。 一、合理密植。 一般畦宽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东北棉区、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沿江、沿海棉区发生较重。 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蕾期受害重。 子叶、真叶染病初生边缘紫红色、中间灰白色小圆斑,后病斑扩展或融合成不规则形病斑。 病斑中央有的出现同心轮纹,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部常破碎散落,湿度大时,幼嫩叶片出现水浸状病斑,后扩展迅速似开水烫过,萎蔫变黑,严重的干枯脱落,变为光秆而枯死。 叶柄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枯病又称烂根、黑根病,是棉花苗期的主要病害,南、北方棉区均有发生,可造成缺苗断垄,重病年大量死苗,造成毁种。 棉花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 立枯病主要是寄生生活,也可腐生。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形成的菌核可存活数月至几年。 立枯丝核菌可抵抗高温、冷冻、干旱等不良环境条件,适应性很强,一般能存活数年,且耐酸碱,在 围内均可生长。 因此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体育苗分苗移栽是一种全新的棉花栽培模式,该模式的每个栽培技术环节紧紧相连,不可分割,实施过程中,必须环环紧扣,才能发挥其系统效应,现将其四大环节分述如下:(一)轻型育苗连体育苗分苗移栽,对传统育苗方法进行了彻底改革。 主要是:不做钵,播期推迟到 4 月 20 日左右,在苗池用特制播种器,连体单粒,快捷播种,育栽子叶苗特制移苗器,不伤根,不伤叶,快速分苗,钵体整,带土足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从开花到棉铃成熟吐絮的一段时间称为花铃期。 一般棉田在 7 月上旬至 9月初,花铃期棉花生育仍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举,但逐渐由营养生长优势转向以生殖生长为主。 此期的主攻方向是增结三桃。 其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 施肥时间于盛花期棉株下部坐住 2 个成铃时施用,一般亩施标氮 1015 千克,若土壤肥力差,棉株长势弱,土壤墒情差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 点 适当浇水由于 6 月中下旬我国北方地区雨量偏少,天气炎热,因此,应适当浇水,但不要浇水过多,以免引起棉花旺长,造成花蕾脱落。 浇水或大雨后要及时中耕,以促使植株根系下扎。 追肥促弱一般每 667 平方米追施尿素 56 公斤、氯化钾 1520 公斤、硫酸锌1 公斤、硼砂 1 公斤,以促使植株搭好丰产架子。 施肥时,肥料应在距离植株15 厘米左右处开沟深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