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
2、长。 5、少铲多直趟:马铃薯能结块茎的肉质根在土壤里水平生长,往往由于深铲切断了肉质延生根,人为地造成减产,所以铲完头遍后只趟不铲,以趟土压草与手工黏除相结合防止草荒,能有效地提高产量。 6、补镁促产:专家研究证明,在马铃薯的生长过程中,尤其是薯块膨大期,如镁肥充足,不仅产量高,而且淀粉积累多,品质好,因此在植株 45时,每株要以 500酸镁兑水溶化后追入。 7、叶面喷肥:在施足底肥的情况下
2、染来源,收获时要即时将病薯块清开,尤其是做种薯的薯块,更应仔细检查有无侵染现象。 否则,播种时把轻微感染的薯块播进地里,芽块上的菌丝体随幼芽、芽条和植株向上生长,当遇到空气湿度在 75%以上,气温在 10以上条件时,叶子就出现病状,形成中心病株,病叶上产生的白霉(孢子梗、孢子囊)随风、雨、雾、露和气流向周围植株上发展,一部分落入土中侵染正在生长的薯块。
2、,霜霉目,疫霉属。 带菌种薯是主要的侵染来源,收获时要即时将病薯块清开,尤其是做种薯的薯块,更应仔细检查有无侵染现象。 否则,播种时把轻微感染的薯块播进地里,芽块上的菌丝体随幼芽、芽条和植株向上生长,当遇到空气湿度在 75以上,气温在 10以上条件时,叶子就出现病状,形成中心病株,病叶上产生的白霉(孢子梗、孢子囊)随风、雨、雾、露和气流向周围植株上发展,一部分落入土中侵染正在生长的薯块。
2、旬至 2 月上旬播种。 1 公斤种薯切块 40 块左右,切好后待自然愈伤 23 天即可播种。 每畦种 3 行,行距 60 厘米,株距 20 厘米,亩栽 5500 株左右,亩角种量 125150 公斤。 播种时在畦面上按行株距,均匀摆放薯块,做到芽眼朝上,薯块与土壤要密接,薯块上方覆盖 56 厘米厚的碎稻草。 覆草标准以撒后从上往下看不露薯块为妥,以防止马铃薯表皮发青。 如要提早商品薯上市时间
2、水量高、高湿、多雨条件下存活长,最适温度为30一般酸性土壤发病重。 三、无公害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这是防治青枯病的最佳方法之一,如新芋 4 号等较抗病品种。 2、建立无病种薯繁育体系。 选留未发生过青枯病的地块进行繁育种薯,利用脱毒技术繁殖原原种等,都会遏止青枯病的发生。 3、合理轮作。 青枯病是土传性病害,应大力提倡与非寄主植物实行 2以上的轮作。 不施带病菌肥料
2、方式:解决玉米遮光问题,可采用二比二种植方式,即马铃薯和玉米各二行,行距均为三十厘米,每幅一百二十厘米宽,马铃薯株距二十厘米,马铃薯和玉米密度为每亩三千七百株。 对于高秆玉米可用三比二种植方式,即三行玉米二行马铃薯,玉米行距四十厘米、株距三十厘米,马铃薯行距六十厘米、株距二十厘米,马铃薯与玉米的行距三十厘米,每一幅宽二百厘米,马铃薯和玉米密度为每亩三千三百三十三株。
2、腐欧氏杆细菌黑胫病变种。 病菌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周生 45 根鞭毛,无芽孢,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 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灰白色,圆形。 发病规律病菌主靠带菌种薯传播,经伤口侵入。 切薯时切刀传染是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 病菌侵入后在种薯表皮组织细胞间隙发育,沿维管束上下双向进入茎、根和块茎,分泌果胶酶,溶解胞壁中胶层,致细胞分离,组织解体,导致腐烂。 田间块茎间的再传染
2、、磷、钾各含 15%的)50 公斤撒施,不能用含氯的肥料(如氯化钾),以免影响品质。 整地做畦后用腐熟的农家肥如猪、羊、兔、鸡、鸭粪肥或人粪尿 30 担以上,穴要开深一些、大一些。 先用人粪尿点穴,再施入一把畜禽粪肥,盖上一层土避免种薯和肥料直接接触,影响出苗,余下肥料可在行间开沟施入后复土。 这样即可源源不断地供肥,以后不必再追肥。 播种密度每亩 6000 垦左右。 三、适时播种。
2、械损伤、虫伤、受淹、受冷害的薯块。 (3)贮藏时要选择避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方。 贮藏期间保证通风透气,温度保持在 13,相对湿度 90%左右,经常检查,发现病薯连同周围薯块及时剔除。 号(荷兰七号)、郑薯 4 号等。 病性好,同时可避免环腐病菌等交叉感染,也避免切面愈合不好,腐生菌的入侵。 生产上提倡优先选用小整薯作种薯。 播现切该法主要是避免切面与切面长时间接触。 催芽前严格剔除病薯
2、不从维管束处分离。 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成泥状,可别于枯萎病。 致病菌为青枯假单胞杆细菌。 病菌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钝圆,单生或丛生,极生 13 根鞭毛,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 在肉汁胨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污白色,稍隆起,平滑具光泽。 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或侵入薯块随贮藏越冬。 病菌可在土中离体腐生 14 个月至 6 年。 播种病薯可直接引起植株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