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
2、不从维管束处分离。 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成泥状,可别于枯萎病。 致病菌为青枯假单胞杆细菌。 病菌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钝圆,单生或丛生,极生 13 根鞭毛,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 在肉汁胨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污白色,稍隆起,平滑具光泽。 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或侵入薯块随贮藏越冬。 病菌可在土中离体腐生 14 个月至 6 年。 播种病薯可直接引起植株发病。
2、5 分钟,然后冷却即可。 二、马铃薯脯加工方法1、选料选大小一致、薯块饱满、外表光滑的无绿斑薯块。 2、制坯用清水冲洗薯块泥土,去掉外皮,洗净。 坯可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形状,以增加制品的美观度。 3、灰浸、水漂将选型制成的坯放入容器,倒入一定浓度的淡石灰水浸泡 16 小时后取出,放入清水中漂洗 4 次,每次 2 小时。 4、煮坯、水漂将灰浸、水漂过的坯料放入沸水中煮 20 分钟再放入清水漂洗
2、整锄铲在机架上的上下位置来实现。 在较坚硬土壤的中耕施肥作业中,应卸去前置的限深轮,拧松紧固螺钉,调整锄铲的上下位置达到农艺所需要求即可;如果在较松土壤中作业应装置限深轮,分别调整限深轮和锄铲的上下位置,达到农艺所需要求即可。 马铃薯中耕施肥机的亩排肥量在 745 公斤之间,可根据农艺要求正确地调整排肥量。 具体调整方法为:先拧紧排肥器轴上的紧固螺母
2、下道工序。 脂以选用苯乙烯系阴离于交换树脂为佳。 间歇法是让活化的离子交换树脂与脱蛋白液混合,树脂用量一般为 l 升待处理液配人 50 克,混合时间一般须维持 时。 通过振荡和搅拌,使两者充分相互接触,脱蛋白液中的臭味和有色物质附着于离子交换树脂上,并随树脂的定时定换一起被除去;塔式转换法是将活化的离子交换树脂充填到塔内。 脱蛋白液自塔上部流入,经树脂充分吸附臭味和有色物质后,从塔下部流出。
2、粉粘过切口,以防病菌浸入,然后晾在通风冷凉处。 三、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各种马铃薯播种在 11 月上旬至中旬为宜。 种植规格,一般种 6020 厘米或 5525 厘米左右,亩种 4700 株至 5000 株左右。 四、合理施肥。 马铃薯施肥要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 具体施法可分基肥:每亩施入畜粪 1000 公斤混土肥 1500 至 2000 公斤,在起畦时撒施
2、茎肥大。 蹲苗结合中耕,继续进行培土。 蹲苗后保持土壤湿润,增施 P、K 肥,并配合 N 肥,充分满足块茎膨大对肥水的大量需求。 三、摘除花曹,节约养分当马铃薯显蕾时,应及时摘除,集中养分供给块茎生长。 四、配合喷施叶面肥在马铃薯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降低,满足不了植株生长的需要。 为此,可配合使用叶面肥来弥补不足。 具体做法是:在收获前 15 天左右,喷 尿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
2、冻后,其组织逐渐由白色(或基本底色)变成桃红色或红色,直至变为灰色、褐色或黑色。 冻伤组织迅速变软、腐烂。 当水分蒸发后,成为石灰状残渣。 受冷害的块茎横切面出现网状坏死,这是韧皮部受害的表现。 由于韧皮部比周围薄壁细胞对低温又敏感。 网状坏死可布满整个块茎,也可能只分布于受害的一侧。 随着冷害的加重,维管束环周围出现黑褐色赏点,通常脐端附近更严重,块茎内部的粉红色病变,也可能是由冷害引起的
2、、烂薯。 健康种薯具备薯块完整、无病虫害、无伤冻,薯皮光滑,色泽新鲜的幼嫩薯块。 而表皮龟裂、畸形、变形、尖头、生有病斑、受冻发僵以及退化的块茎应一律淘汰。 种薯切块:播种前稍大的种薯需切成几块作种,小块薯也应在没牙眼的地方切一刀,因为切块后氧气可从切口顺利进入薯内,从而加速酶的活动,打破休眠,促使发芽整齐。 切块大小以 20克25 克小块种薯为宜
2、较高温度,待块茎表皮形成木栓化保护层后,将温度控制在 3行贮藏。 湿度:贮藏的适宜相对湿度为 90%左右。 四、贮藏方式1、室内堆藏:选择通风良好,场地干燥的仓库,一般用筐装薯块,在室内堆码贮藏;有的地方是直接将薯块堆放在室内竹楼或楼板上;也有用袋子将薯块装入,堆放或挂在楼板上的。 这些方法简便易行,但难以控制发芽。 若配合药物处理,可提高贮藏效果。 也可用覆盖遮光的办法抑制发芽
2、机械损伤、虫伤、受淹的,受冷害的薯块。 贮藏,选择避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方。 贮藏期间保证通风透气,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如鲁引 1 号、郑薯 4 号、克新 1 号、乌盟684、697、715 等。 提倡小整薯播种,先整薯催牙后切,切刀严格消毒。 小整薯生命力强,抗病性好,同时避免环腐病菌等交叉感染,也避免切面愈合不好和腐生菌的入侵。 生产上提倡优先选用小整薯作种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