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 教训: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行不通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1918年 1921年 ) 二、新经济政策 1921年 1929年 : ① 为了恢复经济。 ② 农民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引发暴动 ③ 国家无力直接组织和领导所有企业的生产 农业: 工业: 流通: 分配: 固定的粮食税 重要企业国有 ,中小企业私营或私有
1、第 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导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党和国家的 工作重心 转移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 轨道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农村 实行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城市 对国有企业 进行了积极的 改革 探索,并且逐步 确立 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些改革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
交纳粮食税( 1922年)。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 ( 1924年 1月 21日) 斯大林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战争即将爆发,所以必须尽早实现工业化
计划经济 :高度集中统一 ,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 (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1921年列宁 《 论粮食税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列宁说 :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 前进两步 ” 应该怎么走 ? 材料 课后的“解析与探究” 对话三 :斯大林与布哈林的对话 三、沉重的步伐 计划、集中、公有 四、历史的回音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到 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住房(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股份合作(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 启示: 必须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背景、内容、意义) ( 1)背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 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 ( 2)内容 :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所有制形式
按劳分配 其他分配方式 分配方式 基本经济 制度 根本原因 年份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1980 76 1992 38 1997 1 9 8 0 年 经 济 成 分 一 览 表国 有 经 济集 体 经 济非 公 有 制 经 济1 9 9 7 年 经 济 成 分 一 览 表国 有 经 济集 体 经 济非 公 有 制 经 济此表中十七年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 1分) 此表反映了什么制度。
解析 】 考查材料解读和理解分析能力。 1929年 ,斯大林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故A不正确。 从“当我们使苏联人坐上汽车,使农民坐上拖拉机的时候 …… 我们还要看看”可知斯大林对苏联工业化充满信心。 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故C不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斯大林帮助西方摆脱经济危机。 题型五、理解和运用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例5 ( 2020 广东学业 双选) 2020年戈尔巴乔夫 75岁 生日时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混合经济 知识经济 区域集团化 经济全球化 70年代 90年代 30年代 10/7/2020 三大经济区域集团 亚太经合组织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 最快的地区,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1989年,澳大利亚等 12国在堪培拉举行 APCE首届部长级会 议,
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特别是在社会化大生产通过分工协作关系把整个社会经济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情况下,必然要求市场体系的统一性,要求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 3)市场体系的开放性。 市场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社会经济系统,它内在的要求开放,成为一个开放式的系统。 只有成为一 个开放式的系统,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才能使之不断地发展壮大。 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