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
农业 畜牧业、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 城乡分布 点状、带状 位置 地形 深居内陆 距海洋远 水汽难以到达 高原面积广大 山岭的层层阻挡 青藏高原隆起 干旱 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干旱 干旱的气候为荒漠化提供了一个大的自然背景 这一位置特征导致了干旱 加剧了干旱 二、区域特征 关键词: 干旱 物理风化 风力作用 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井数量 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 东 农作区 牧区草原 干旱内陆区 西 海陆位置 少 多 降水量 生物 措施 工程 措施 绿洲地区 前沿地带 外围沙漠边缘 内部 封沙育草 营造防沙林带 农田防护林网 流沙地区 设置沙障工程 缺水源地区 设置沙障 —— 草方格 、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 绿洲边缘的 灌草林带 已荒漠化的地方 作为防护林 发展林业、牧业 退耕还林 退耕还牧
以到达 ② 受高原山地阻隔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高原山地阻隔 气候干旱 地表多松散 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冬春季节 )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物质条件 动力条件 气候异常 (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西北地区荒漠景观 胡杨 沙拐枣 猪毛菜 梭梭 水文:多内流河、湖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坎儿井 西北地形 灌溉 水源 河水 高山 融雪 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河西走廊
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① 发展立体农业; ② 发展沼气,发展节能炉灶,营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 ① 干旱多大风的气候; ② 丰富的沙源;③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④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① 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 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③ 构筑防护林体系 黄土高原
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升高。 据研究, 19511999年中国北方地区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暖冬年份连续出现,近 50~ 100年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 20世纪 70年代开始干旱化趋势加快。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 加剧了西北地区 气候 和 土壤 的干旱化。 这使得该区的 植被 覆盖度降低,土壤结构变的更加松散,加速了土地的荒漠化。 另外气候增暖,大范围气候持续干旱,给各种
山地、高原阻隔 位 置 地 形 干 旱 想一想:为什么干旱。 (回顾)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划分依据 : 800mm以上 —— 湿润区 400~800mm —— 半湿润区 200~400mm —— 半干旱区 200mm以下 —— 干旱区 秦岭 —淮河 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降水递减; 草原 荒漠 草原 荒漠 贺兰山以西 贺兰山以东 降 水 载 畜 量 自然景观
润区 200~400mm —— 半干旱区 200mm以下 —— 干旱区 秦岭 —淮河 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降水递减; 草原 荒漠 草原 荒漠 贺兰山以西 贺兰山以东 降 水 载 畜 量 自然景观 干湿状况 农业特色 少 以下 200mm以上 多 小 大 沙漠、戈壁 荒漠草原、草原 干 旱 半干旱 绿洲农牧业 (山地降水、冰雪融水 ) 草原畜牧业、 灌溉农业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位置 :
1、第 1 讲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纲点击: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点 1 荒漠化的成因 教材回顾 干旱、半干旱 1 认识荒漠化 (1) 概念 发生在 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是 等自然因素与人类 相互作用的产物。 气 候变异 过度的经济活动 400 (2) 主要表现 :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
化和风力作用强盛 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季节 基本条件 物质基础 动力因素 包含着漠荒化的潜在威胁 ( 2)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温、降水变率大 多雨年 持续干旱 抑制风沙活动 加剧荒漠化进程 气候异常 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小结: 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荒漠化的发展过程 气候变异等自然条件 发展创造条件 过 程 分散土地退化 最终连接
土质疏松,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气候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进程。 二、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 90%以上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程建设 过度放牧 : 以高原为主,周围有高大山脉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P 37活动 :地处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 :河流多为内流河,水量少 :植被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