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4.对纸带进行测量时,不要分段测量各段的位移, 正确的做法是 一次测量完毕 (可先统一测量出各个 测量点到起始测量点 O之间的距离 ). 课堂讲义 目标定位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对点练习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三、注意事项 5.区别计时点和计数点: 计时点是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 打出来 的点; 计数点是从计时点中 选出来 的具有代表性的点
一定大;平均速度为零的物体,其瞬时速度也可能很大。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在其他运动中,物体的平均速度一般不等于其瞬时速度。 【变式训练】 [2 0 1 5 辽宁五校高一检测 ] 下列情况中的速 度,属于平均速度的是 ( ) A .刘翔在 1 1 0 米跨栏比赛中冲过终点线时的速度为 9 . 5 m / s B .由于堵车,汽车在通过隧道过程中的速度仅为 1 . 2 m
增大 B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C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 D .物体的加速度不等于零时,速度大小一定变化 [ 解析 ] 速度是否增大取决于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之间的关系,与加速度的 大小无必然联系,选项 A错误;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选项 B 正确, C 错误;加速度的定义式是矢量式,速度的变化可以是方向变化,也可以是大小变化,还可以是大小和方向都变化,选项 D 错误。
带来系统误差。 为减小误差,应取以计数点为中心的较小位移 Δ x 来求平均速度。 2 .分段测量计数点间的位移 x 带来误差。 减小此误差的方法是一次测量完成,即一次测出各计数点到起始计数点 O 的距离,再分别计算出各计数点间的距离。 3 .作 v - t 图象不用坐标纸、尺子,坐标单位选定的不合理,作图粗糙带来误差。 四、注意事项 1 .实验前,应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好,以免拉动纸带时晃动
. 2 0 . 8 3 s6t av > 10s 10 s后 v= v0+ at = (- 10) m/s = m/s ( 3) a2=- 3 m/s2 减速到停止的时间 0m21 2 .5 s30tav< 10s 10 s后 汽车早已减速为零 借题发挥 : 对匀减速直线运动,要注意 减速为零后停止, 加速度变为零的实际情况,如刹车问题,注意题目给定的时间若大于“刹车”时间
将以上步骤完善后按合理的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本实验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A 选项中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
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操作过程中有以下实验步骤: 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 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并连接好电路; 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边吊着适当重的钩码 ,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做平稳的加速运动; D.取下纸带; E.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附有定滑轮的一端伸出桌面;
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2. 公式 x = v 0 t +12at2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的一般表达形式,它表明质点在各个时刻相对初始时刻的位移 x 跟时间 t 的关系.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公式的表达形式不变, a 取负值;当初速度为零时,公式简化为 x =12at2. 3 .公式 x = v 0 t +12at2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而不是路程公式
6 m / s 因为 3 s 末已经停止下来了,所以 6 s 末速度为 0。 [ 完美答案 ] ( 1 ) 6 m / s ( 2 ) 0 求解汽车刹车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汽车刹车、飞机着陆、火车进站等实际减速运动,由于它们在速度减小为零后不再返回,此后它们就一直停留在某位置不动,故计算它们的速度时切不可盲目将所给时间代入速度公式。 若所给时间小于刹车用时,则可将所给时间代入速度公式求解
水平面上行驶, 0~ 6 s内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 (1)画出物体在 0~ 6 s内的 v- t图线;(2)求在这 6 s内物体的位移. 解析 ( 1) 第 1秒内匀加: v1= at= 4 m/s 4 1~4s内加速度不变,匀速 4~6s内匀减: v6= v1+a′t= 0m/s (2)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 ( 3 6) 4 6m= 1m2x课堂讲义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