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 生殖 的现象 5.生物体都有遗传和 变异 的特性 6.生物体都能 适应 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一)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从化学组成上看: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都有蛋白质和核酸 . 从结构上说: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 1.概念: 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 考题
经发生高度分化的细胞 ,还能像早期胚胎细胞那样,再分化成其它细胞吗 ? 思考: 一个细胞分裂形成的细胞团 胡萝卜的韧皮部 * 1958年斯图尔德 [美 ] 实验 实验证明: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 潜能 ,即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二、细胞的全能性: 概念: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 已经分化 的细胞 ,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 潜能。 *
细胞 核糖体 (五)核糖体 结构:无膜 分类 游离核糖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附着核糖体 (在内质网上) (在细胞质中) 分布:真核细胞、原核细胞 核糖体 (六)溶酶体 功能 分布:动植物细胞中 结构 单层膜 含多种水解酶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杀死入侵的病毒、细菌 (七)中心体 功能: 分布: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 结构: 2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及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C— H R2 — C— — N H R2 OH CO H O (二肽) (三肽) (多肽) (四肽) 3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脱去 2个水分子,形成 2个肽键,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 三肽 氨基酸数 脱去水分子数 形成的肽键数 缩合而成的 化合物 2 1 1 二肽 3 2 2 三肽 N N1 N1 N肽 N个氨基酸形成 1条肽链时: 在一条肽链中 脱去的水分子数 = = 肽键数 氨基酸总数- 1
质对动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 发现凡是 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容易穿过膜,反之,不容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不容易穿过膜。 从以上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二、细胞膜的成分 科学家对细胞膜组成的探索历程 结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含有脂质。 •科学家对细胞膜化学成分深层分析发现, 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解 (提示:蛋白酶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只对蛋白质分解起催化作用的物质)。 从以上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CO2 + H2O O2 + ( CH2O) 光照 叶绿体 场所: 动力: 原料: 产物: 叶绿体 光 CO2 、 H2O O2 、( CH2O) 三、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 类囊体的薄膜上 光、色素、酶 光能转变为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酶 ADP+Pi+光能 ATP ( 1) .光反应阶段 部位: 条件: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底物分解速率 (产物形成速率) 底物分解速率 (产物形成速率) 检测 变量分析 自变量:催化剂的种类 因变量:底物分解速率 科学家得出的大量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 1071013倍 三、酶的特性 酶的催化具有 高效性 酶高效性意义: 保证 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顺利 进行,使 能量供应稳定。 • 无机催化剂酸 既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淀粉水解。 • 目前已发现酶有
胞核的结构: 三、有丝分裂 1 2 3 4 核膜 染色质 核仁 核孔 ( DNA+蛋白质) 染色质与染色体的转化: 染色质 (丝状) [分裂间期 ] 螺旋化、变粗、变短 染色体 (棒状或杆状) [分裂期 ] 解螺旋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 同一物质 在细胞 不同时期 的 两种存在状态 三、有丝分裂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 1)分裂间期 特点: ① 完成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结果:
)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现象不好解释 新的发现: 随着新技术的运用,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时间: 1970年 人物: 费雷和埃迪登等 实验: 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质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后融合 1972年, 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 流动镶嵌模型 ,为多数人所接受
将细胞浸润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观察其形态变化; ② 再将细胞浸润在清水中,观察其大小变化。 思路 ④ 进行实验 正常形态细胞 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 液泡 大小 液泡 颜色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清水 变小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 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 基本 不变 基本 不变 ⑤ 实验现象 变深 重新变浅 结论: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