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
1、年 7 月,农业科技人员在对甘薯生产检查时发现,由于受到温度、湿度等方面的影响,北京地区小面积发生甘薯根腐病,田间表现的症状较严重。 甘薯根腐病又称烂根病或烂根开花病,属于甘薯的三大病害之一。 近几年主要发生在华北、华东等甘薯主产区。 对甘薯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可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 发病轻时减产 12 成,发病较重时减产 45 成,严重时植株根茎部变黑、腐烂,地上部生长停止,可造成绝产绝收
1、层深厚,耕作层适宜厚度为 20 至 30 厘米,要求排水条件良好。 目前主栽品种有美国黑薯一号、烟紫 300 等。 移栽前准备整平整细耕层土壤,做到无坷垃,结合整地施足基肥,亩施优质有机肥两吨、尿素 6 至 7 千克、磷酸二铵 12 千克、硫酸钾 14 千克;做垄覆膜,按垄底宽 50至 60 厘米、垄高 20 至 25 厘米、垄背宽 25 至 30 厘米、两垄间隔 10 至 15
1、陇红心甘薯原产潮安县凤塘镇鹤陇村,其历史悠久,自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栽培历史,是一个典型的地域性品种。 该品种属长蔓型。 心叶紫红色,叶片呈心形,茎蔓坚实,较抗病虫害,适应性强。 薯块肉质优柔、细腻甜滑、熟而不烂,食味品质优。 由于该品种长期采用采用藤蔓繁殖造成品种退化,致使产量不高不稳,品质下降,制约了鹤陇红心甘薯生产的发展。 近年来我们对该品种进行筛选提纯,并根据不同目的要求
1、最新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技术甘薯综合加工技术甘薯综合加工技术甘薯又名红薯、白薯、番薯、山芋和红苕等,属旋花科蔓生草本植物,在日本、疆、甘肃、青海种植较少外,其余各地均产,而且资源极为丰富,总产量占世界 80%以上,近年达 1000 亿公斤。 目前,我国甘薯生产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加工:未跟上和鲜甘薯贮藏霉烂损失高达 10%从而严重挫伤了农民种植积极性。 因此,甘薯系列产品的开发很有必要
1、薯紫纹羽病,俗称“红筋网”、“留皮”等。 病原菌学名主作物甘薯、马铃薯、大豆、花生、棉花、桑、茶、果树、林木等。 病害诊断为害薯块和地下茎。 病株表现茎叶萎黄,停滞不长。 地下薯块表面缠绕白色纱线状物,以后线状物逐渐变粗,颜色渐变成红褐色至紫褐色。 患病薯块由上而下,自外向内逐渐发展以至薯肉腐烂,发出酒精味,薯皮因包有菌膜,质地坚韧。 表皮破裂后,腐烂薯肉流出,仅空存“僵壳”。 地下茎
1、薯传统地下井和地下窖的贮存方法,技术性较强难掌握,经多年实践,在农家民房内贮存甘薯,从十月初开始收获起,到来年三、四月份甘薯可保持鲜嫩如初,除个别薯块因茎节线虫所致“糠心”外,其他损失不超过 5%,而且贮存中,检查方便,管理容易。 这种方法适用于生产者、消费者采用。 技术要点如下。 一、搞好栽培是贮存成功的基础为了确保甘薯的贮存效果,栽培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1、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
1、薯皱缩花叶病,也称甘薯潜隐病毒病。 病毒英文名称 寄主作物甘薯、旋花科、藜科及部分茄科作物。 病害诊断育苗期带病种薯发芽数比健薯多,病苗叶片初期皱缩细小,叶脉淡黄透明,后期叶片常形成淡绿与浓绿相间的花叶。 病苗扦插到田间后,病株叶片的叶缘多缺刻或呈不规则形,叶片显著皱小,重病株藤蔓短缩,叶片皱缩花叶,萎蔫枯死。 轻病株仍能继续生长,在 30以上高温时症状隐退,新生出的叶片与健株难以区别
年,甘薯扦插期遇干旱,成活率较低,因此种植密度有所下降,这将影响今年的甘薯产量。 甘薯一生对肥料需求以钾素最多,尤其是进入薯块膨大期需要大量的钾,如果此时施用钾肥,能满足甘薯对钾素的需求,并配套施用适量的磷肥和氮肥,则可大大促进薯块的膨大,提高大薯率,使单位面积产量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1、施用草木灰。 草木灰含钾量较大,还含有磷、钙等多种营养元素,施用得法可起到显著的增产作用。 其具体做法为
薯是一种抗灾、避灾、适应性广的作物,可以采取从春甘薯、早栽的夏甘薯剪秧的办法栽插种植,只要加强栽后管理,可获得较好的产量。 技术要点如下:一、栽插方式为了争取季节,退水后应趁墒栽插,宜水平插,勿直插、斜插。 薯苗一般长 2030 厘米、68 个节为好。 二、抢时栽插一般越早越好,不迟于 7 月 20 日。 三、田间管理1、扶垄。 在退水后,土壤墒情适宜的情况下,结合田管进行扶垄。 2、追肥。
1、改”产苗多效益高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在总结当地农民甘薯育苗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出甘薯“六改”育苗新技术。 该项技术与常规育苗相比,产苗量可提高213,经济效益可提高 236。 现将该项技术介绍如下:一、改宽畦深床为窄畦浅床改为窄畦浅床不仅便于操作、减轻劳动强度,而且可改善甘薯苗受光条件,利于薯苗生长。 具体规格:畦宽 1315 米,畦深以排种后种薯离地面 68 厘米为宜。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