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
2、6 月 67 日在乌杨、东溪、白石、永丰、马灌、拨山等 6 个乡镇(海拨 200查 19 块稻田,平均虫量为 (0490),比去年同期虫量 ,比历年 ,比大发生的 1993 年低。 二、发生趋势1、发生程度预计今年稻飞虱为中等偏重发生年,局部地区大发生,发生面积 28 万亩,以白背飞虱为主;田间重害期在 6 月底至 7 月中旬初,高峰期田间百丛虫量可达3000。 2
1、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具有远距离迁飞及群集为害稻田的特点。 近年来,稻飞虱在晚稻的发生频次以及所造成的损失尤为突出,已成为晚稻的主要害虫之一。 及时防治稻飞虱是夺取晚稻丰收的关键。 晚稻稻飞虱的为害一般有 13 个峰期。 第一个峰期出现在水稻孕穗、抽穗期,即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主要虫源是 9 月中旬开始从北方稻区随南下冷空气飞迁进入繁殖);第二个峰期出现在齐穗至乳熟期,即 10
日,有许多农民反映,台风过后当地水稻田稻飞虱发生量很大,用叶蝉散、吡虫啉防治效果不好,每亩用敌敌畏 200 毫升防效也不好。 其实,叶蝉散、吡虫啉、敌敌畏都对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目前在水稻田大量发生的一般是迁飞性害虫褐飞虱,它对吡虫啉等农药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要远低于灰飞虱等非迁飞性害虫。 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等农药产生很强耐药性的可能性不大。 用上述药剂防治不住褐飞虱
飞虱田间虫量有两个来源,即上代本地飞虱产卵繁殖和迁飞中的飞虱落地成灾,因此在防治工作中测报要做到准确及时,在药剂选用上应当长效内吸性农药与速效熏蒸、触杀性农药配合施用,具体方法如下:0002000 头以内的田块,应当在低龄若虫期(三龄以下)667平方米(1 亩)用 25%扑虱灵(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4550 克或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520 克兑水 50 公斤均匀喷雾
飞虱百丛虫量达 1500 只以上时,要立即开始防治。 %锐劲特,亩用 30升;48%毒死蝉,亩用 50升;10%吡虫啉,亩用 30;25噻嗪酮,亩用 50;80敌敌畏,亩用 100升;25%噻嗪酮加 80%敌敌畏,亩用 50加 100 毫升;10%吡虫啉加80%敌敌畏,亩用 30加 100 毫升。 药时要用够水量,常规喷雾每亩用水量不得少于 50 公斤,机动喷雾每亩用水量不得少于 25 公斤
不能用甲维盐防治。 稻飞虱与蚜虫、叶蝉等属于同翅目害虫,体型较大的蝉等昆虫也属于这类害虫。 稻飞虱的体态与蝉大致相同,只是体型较小。 同翅目昆虫为不完全变态昆虫,虫态主要有三种,即卵、若虫、成虫,若虫与成虫身体形态相似,只是没有翅。 鳞翅目害虫因成虫翅上有鳞片状物而得名,这类害虫为完全变态昆虫,有四种虫态,即卵、幼虫、蛹、成虫。 幼虫与成虫在体态上有很大差别。 常见的家蚕就属于鳞翅目昆虫。
治适期 9 月 10 日前后对达标田块立即进行防治,一周后视虫情及时补治。 防治重点区域沿淮稻区和江淮稻区的迟熟单季稻,沿江稻区的双季晚稻和单晚稻。 防治指标百丛稻飞虱低龄若虫 1000 头以上。 防治技术有水田块,防治初孵若虫,亩用 25%扑虱灵 80 克40%毒死蜱 100 毫升(或 48%乐斯本 80 毫升);防治中、高龄若虫,亩用 40%毒死蜱 120 毫升(或48%乐斯本 100
蔸虫量在 10002000 头以内的田块,应当在低龄若虫期(三龄以下)每亩用25%扑虱灵(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4550 克或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520 克对水 50 公斤均匀喷雾,此药可通过触杀作用和内吸作用(抑制低龄飞虱蜕皮)达到控制、消灭飞虱的目的,持续期可达 20 天以上。 百蔸虫量在 20005000 头范围内的田块,在喷施“扑虱灵”或“吡虫啉”的同时需加入 50%敌敌畏乳油
1、飞虱分为灰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三种,是一种暴发性害虫,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还能导致纹枯病加重,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 防控稻飞虱应树立系统观念。 一是强化系统监测,包括稻飞虱的种群消长、抗药性、寄主抗性和生物型变化的系统监测。 二是重视区域治理,即根据稻飞虱发生、迁飞特性和为害时间进行分区,在不同的治理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预案。 三是优化防控策略,在综合治理原则指导下
2、10,总卵粒 171 粒,初期卵粒 11 粒,占 中期卵 111 粒,后期卵 31 粒,占 末期卵 18 粒,占 倘甸:田间虫口 345 头/百丛,百丛有卵痕叶 275 片。 剥查卵叶 10 片,有卵叶率 90,总卵粒 212 粒,初期卵粒 19 粒,占 中期卵 165 粒,占 后期卵 15 粒,占 末期卵 4 粒,占 鸡街:田间虫口 630 头/百丛,百丛有卵痕叶 225 片。 剥查卵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