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共34张ppt内容摘要:
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纠正了一个生物界的错误的普遍共识) 这个实验结论足以让所有科学家信服吗。 思考 : 加入 DNA酶的组意图何在。 分析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 艾弗里的实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 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 %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有没有比细菌更为简单的实验材料。 1952年, 赫尔希和蔡斯 以 T2噬菌体 为实验材料,利用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的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 . 思维碰撞 实验材料: T2噬菌体、大肠杆菌 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 T2噬菌体中 60%是蛋白质 , 40%是 DNA.. T2噬菌体的结构 噬菌体结构简图 核酸 DNA 外壳蛋白质 成分只有蛋白质, DNA 仅能在大肠杆菌内繁殖。 繁殖时, 仅将遗传物质 导入大肠杆菌,其他物质保留在体外。 三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过程: 把蛋白质和 DNA区分开 ,直接地、单独地观察 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1)标记细菌 细菌 +含 35S的培养基 细菌 +含 32P的培养基 含 35S的 细菌 含 32P的 细菌 (2)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 +含 35S的 细菌 噬菌体 +含 32P的 细菌 含 35S的 噬菌体 含 32P的噬菌体 (3)噬菌体侵染细菌 含 35S的噬菌体 +细菌 含 32P的噬菌体 +细菌 :上清液放射性很高 ,沉淀物放射性很低 : 上清液放射性很低 ,沉淀物放射性很高 实验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三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被 35S标记的噬菌体 被 32P标记的噬菌体 被 35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 被 32P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 搅拌 离心 放射性很高 放射性很低 放射性很低 放射性很高 ( 3)噬菌体侵染细菌 噬菌体比大肠杆菌轻 上清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共34张ppt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