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_冷战中的对峙内容摘要:
的事实。 ( 2)在紧张方面,突出的事例有:第一, “柏林墙”的修筑。 1961 年,苏联和民主德国为了制止从东柏林逃亡西柏林的人流,沿西柏林的边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的边界,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都要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 “柏林墙”的修筑,引起美国以及西方盟国的恼怒,但它们除了发出警告外,不得不接受这一既成事实。 第二,“古巴导弹危机”。 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亲美政权,动摇了美国在西半球的霸权。 1961 年 4月,美国入侵古巴失败。 卡斯特罗为抗击美国,迅速向苏联靠拢。 当时古巴主要依靠苏联提供的武器装备, 1962年,赫鲁晓夫采取冒险政策,以保卫古巴为名,秘密向古巴运送导弹。 8 月 29 日,美国 U2 高空侦察飞机发现苏联在古巴建立的导弹发射场。 9 月 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声明,表示美国不会容忍进攻性武器运入古巴。 苏联一开始否认向古巴运送导弹之事,于是,美国决定对古巴实行封锁,美国海军部派遣大批军舰参与封锁行动,在古巴领海设置警戒线,并出动 68 个空军中队和 8 艘航空母舰,拦截和搜寻苏联船只。 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军队和北约各国的军队也都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与此同时,苏联和华约组织各国也都作好相应的准备,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 势。 起初,苏联外交官否认苏联在古巴装备了导弹。 不久,苏联又发表了强硬的声明,表示要继续对古巴提供军事援助,要对美国的威胁进行坚决回击。 但是,苏联的实力毕竟不如美国,赫鲁晓夫政府开始寻求妥协的办法。 24 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 只返航。 26 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信,表示愿意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以后也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但美国必须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 次日,肯尼迪表示同意。 于是,赫鲁晓夫下令从古巴撤走进攻性导弹。 但是,古巴领导人宣布拒绝联合国派人前去核查。 苏联对古巴施加压力, 11月,从古巴运走了 42 枚导弹。 20 日,肯尼迪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 12 月 6 86”轰炸机撤出古巴。 古巴导弹危机最终结束。 古巴导弹危机以美国占上风结束。 但却表明苏联开始在全球与美国进行争霸。 戴维营会谈 柏林墙 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 U2 飞机拍摄到的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的船只 2)第二阶段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 苏联对外战略转入攻势。 1964 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此时的苏联实力得到迅猛发展。 1951~ 195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占美国的 27%~ 26%,而到 1966~ 1970 年,两数值分别增加到占美国的 51%~ 54%。 某些重要的工业品,如钢铁、石油、化肥等产品以跃居世界首位。 虽然就总体经 济而言,苏美差距尚大,但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使其能拿出更多的经费投资军事工业。 1961~ 1975 年苏联军费开支的年增长率为 8%,几乎高于美国一倍。 到 1978年,苏联的军费开支达 1 250亿美元,比美国高 20%,居世界首位。 苏联不仅建成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还使洲际导弹的数量多于美国,勃列日涅夫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这一阶段,美苏争霸的重点是欧洲。 由于美苏在欧洲都聚集了重兵,两军对垒,处于僵持状态,难于正面突破,苏联就一方面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作为与美国争霸的手段;另一 方面, 70年代在亚洲和非洲进行了一 系列扩张活动,特别是 1979年出兵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和平,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但是,美国的对外战略却转入全面收缩。 这一阶段的美国日趋衰弱,首先表现为在侵越战争的失败,越南战争使美国耗费上千亿美元。 它使美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其次,美国经济地位严重下降。 1970 年与 1948 年相比,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了 %, 1979 年的黄金和外汇储备比 1950年下降了 %,加上美元危机,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再次 ,美国与其盟国关系日趋紧张、。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_冷战中的对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