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大纲新增知识点内容摘要:

1、 1 / 9 2017考研政治大纲新增知识点 马原部分 第一章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 2、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章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尊重客观规 3、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活动的重要动因。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 4、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 2 / 9 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古代思想家们 5、表述过矛盾观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对我们掌握矛盾分析法具有启迪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 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 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 6、的关系。 归纳和演绎是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法,但两者又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作为演绎出发点的一般原理往往是归纳得来的;演绎是归纳的前提,它为归纳提供理论指导和论证。 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补充、交替使用的。 归纳虽然能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性,但不能区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所得结论还不是充分可靠的,要由演绎来补充和修正。 演绎所依据的前提是事物的共性,但共性只大致地包含个性,个性也不能完全地进入共性,从共性出发不能揭示个别事物的多方面的属性。 可见,归纳和演绎都具有局限性,需要借助更为深刻的其他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 7、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 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分析与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和综合是两种相反的思维方法,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离开了综合就没有科学的分析。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 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 8、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 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 所以,人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理性)具体的过程,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这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杰出典范。 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又有内在关联。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 9、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 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 3 / 9 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 10、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最后,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这些方法都丰富和深 11、化了辩证思维及其方法。 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 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一再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 12、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关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章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 13、法要求我们全面认识和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这是由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 石器是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归氏族公社所有,实行集体劳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劳动产品。 原始社会的生活资料实行平均分 14、配,以保证原始社会人的共同生存,由此决定了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没有剥削。 4 / 9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剥削社会。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是两个基本阶级。 奴隶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这种分离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奴隶社会普遍使用金属工具,大量使用奴隶进行协作劳动,出现城乡分工和体脑分工,这都有助于生产发展和文化繁荣。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农民(农奴)为基本特征。 地租是封建剥削的基本形式,集中反映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封建社会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生产 15、活动分散,规模狭小,生产技术长期处于落后停滞状态,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 第七章 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列宁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俄国实际,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以及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 16、影响。 首先,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其次,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 再次,它激励了殖民地、牛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 最后,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既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那么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领导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立足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实践证明,不同国家试图用同样的“一条道路”“一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是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