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作文复习(1)选材(一)教学案内容摘要:

2、你选择的材料。 三、选材上常见的误区:1材料低幼化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写作时选材总把思维拘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等主题上。 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议论总是堆砌事例,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 2材料陈旧化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 “英烈榜” ,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死人等比比皆是。 材料缺乏时代气息。 3材料单一化600 字左右的字数虽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显得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 3、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 4抄袭现象严重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又为极少数学生投机取巧提供了可能。 于是写作中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 5选材杂乱,凑足字数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话题要求、写作中心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求凑成 600 多字。 结果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 四、选材的常规要求:1思想健康,力避禁区每年考场作文都会出现一些考生作文思想偏激或消极情形,思想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 文以载道。 文章一定要有一个激进的思想,能体现你的道德价值取向。 在考场上,为求稳妥,最好不要涉猎思想禁区、道德禁区、恋 5、材的把握不一样。 有些学生总是眼高手低,总觉得这个素材不够典型,不够新颖,这山望着那山高。 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尽了真气,仍觉无话可说。 放下架子,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写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或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这样文章才能体现出真善美,才有个性。 五、选材常见技法1移花接木发“移花接木”指把这种花木的枝条嫁接在那种花木上产生新品种或改善老品种。 桃树与李树的嫁接,产生了新品种“桃李” ,国光苹果与元帅苹果嫁接,产生了新品种“富士” 、 “红富士”,把自己读过的书报上的故事原文搬上考卷,往往给人抄袭之嫌。 但这不等于说不能用别人文章中的材料,如果对自己熟悉的几个故事进行压缩,然后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 6、达某种新的思想。 这种写作迁移的方式,我们就叫它“移花接木法”。 它在旧故事里融入了新思想,是一种巧妙的借鉴,不是抄袭,而是一种创新。 常见的移花接木发的方法有:(1)借鉴畅销书引发写作灵感。 紧扣时代的脉搏,是命题人的特点。 2001 年余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叹问世,有位考生就用了这个题目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北京一位考生曾借用白岩松的书名痛并快乐着也得了高分。 (2)借助名著情节展开故事。 它可以新编历史或以历史人物为依托,编写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故事,也可以直接借用名著中原有的故事。 (3)借助学过的课本进行独创。 有考生写了新皇帝新装就是这样。 (4)借助中国及世界名著中的人物,移花接木。 如 2001 年有 7、考生写了天堂通行证就借助了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和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守财奴葛朗台,把两个世界文学长廊中的著名人物放在一起写。 (5)借助其它文体的形式进行文体的嫁接。 如日记、手记或书信,本属应用文体,用日记、手记或书信形式写小说就有了新意。 还可用招标书、诊断书、征稿启示、会议纪要、试验报告、采访记、问答录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写作文。 2点石成金法所谓点石成金法,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材料或运用别人已写过的材料进行创作,不照搬抄袭,而能从中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意义,化腐朽为神奇。 提笔写作,许多同学苦于没有事例,眼睛只木然地注视文题,把自己写过的或读过的好文章都忘了,只一味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 9、不过,从自己生活中寻找事例,不要所写事例过于琐屑,应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2)巧妙变换材料角度。 选材应求新,新有两个含义,一是材料鲜活新颖,另一个意思就是善于抓住常见熟例的不同角度,从熟知材料中翻出新意,或从生活的细微之处挖掘出深刻的含义。 这样的事例用好了,可以体现出作者运用知识、灵活变通的能力,从而达到“陈材巧用” 、 “旧材翻新”的效果。 如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是我们熟知的,从鲁迅经过多次努力,终于在文学上有建树,可以证明“成功在于不懈的努力” ,从鲁迅学文,志在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可以证明“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从鲁迅学医到学文,其结果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可以证明“人应正确认识自我”。 这些 10、熟知的材料,一方面来源于语文课本,一方面在备考中识记的名句、现代文阅读等,都可以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3时空飞扬法作文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就像鸟儿离不开双翼一样。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所以,在写作时,当你无话可写时,就可以通过联想和想像,跨越时空的阻隔,摆脱现实的束缚,根据立意的需要,把事件缩小或放大,把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东西联结相组合,把古今中外的事物串联起来,表达思想,突出中心,这就是所说的“时空飞扬法”。 (1)把握话题的“开放性”联想和想像。 如果说话题主要的“开放性”表现为“立意自定”的话, 11、那么,话题的联想和想像的核心就是围绕话题立意自由发挥。 具体说来,就是在对话题进行多向度、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立意的基础上,考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或阅读积累或文化积累情况,扬长避短地展开联想和想像:联系现实法。 联系现实联想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联想和想像的人、事、物、观点等直接来自现实生活;二是联想和想像的内容不一定直接取于现实生活,只与现实生活中的暗合。 溯古法。 从话题的内容联想到古今中外名著、历史故事传说中与之相关的人和事,依据原著或故事传说运用想像扩充改编或续编,或是从中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观点、诗文,加以分析阐释。 (2)紧扣话题的“限制性”联想和想像。 话题作文最大的限制性主要表现为主题的唯一性,如 13、与云共语,与鹤同宵.”世人看罢多时,摇头叹息为屈原鸣不平。 屈原刚走,孔子带着子路、颜回同经树下。 孔子喜好研究学问,先站在树下观赏一番,与两个徒弟探讨一通,然后拿出纸笔细细研究。 子路凑上前来观瞧,见孔子正侧目凝视着“本” 、 “末”两字。 世人大悟:圣人看树,不忘造字啊。 第三个来看的是唐太宗。 平时万人跟随的唐太宗现在是孤家寡人而来,却也龙袍威严,威风不减。 却见唐太宗自言自语道:“欲使天下兴盛,还须深根抱土、强须连地哉。 ”世人知道,这是一代明君。 鲁班背着锤凿斧锯惊喜而来,心里盘算着这样一棵参天大树,若采伐下来建筑楼台馆阁定是上好的材料。 鲁班正欲动手,沈括急匆匆而至,摇头摆手万般阻拦,说这棵树至今还无 14、记载,定是一个新品种,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鲁班兄,你可千万别砍。 鲁班扫兴而走,沈括拿出放大镜,这瞧那看,细细钻研。 诗仙李白飘然而至,看到那满树繁花,顿生诗兴,饮酒泼墨,成诗一首:“天下奇花天上开,备宴启酒邀友来。 共隐花间避浊世,友人与我自开怀。 ”世人看着他放荡不羁的傲岸气度,不禁感古伤怀。 一阵清风吹过,时间转至今日,一群环保专家来到这棵树下,研究着树下的蚂蚁,叶上的小虫,枝间的飞鸟,花心的青蛉世人看完这些名人赏树,悟出一个道理,他们在给上帝的报告书上写道:同一棵树,不同的人看它,态度是多么不同,若问他们各自的感受,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 黑格尔说:“想像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 ”文章虚拟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