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及答案内容摘要:
2、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以前;C 项是在 1929年以后;D 项是在 1941年。 21920 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答案料中的“面包却属于你们” “木材却属于你们” “鱼却属于你们”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过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1921 年春,苏俄一些地区发生饥荒。 列宁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匹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 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 4、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以下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是()A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C实行余粮收集制 D禁止自由贸易答案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之后,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5某学者把苏联(俄)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运动D “斯大林模式”确立答案题考查现代世界经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5、的成就与失误。 “追随理想的实验”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共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面对现实的实验”指符合苏联实际,逐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回归理想的实验”指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斯大林经济模式。 6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与邓小平的观点相印证的史实是()A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D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答案国的罗斯福新政是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在 7、料反映的内容不符;B、C 两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 820 世纪 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 1卢布,在 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 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然是 1卢布。 这种现象体现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新经济体制答案同地区的产品价格完全一样,完全不符合市场规律,这种情况只有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才会出现,故 观察下图,两者的本质相同点是()苏俄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中国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 B改变分配的方式C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 D改变所有制性质答案题时注意区别中国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与农业的社 8、会主义改造。 A、C 两项符合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 项没有反映出本质特征。 10据统计,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推行后,从 1929年 7月到 1930年 7月,苏联农村中的牲畜,牛减少了 22%,马减少了 13%,猪减少了 33%,羊减少了 26%。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国际资本主义对苏联的敌视B当时自然灾害相当严重C农民对农业集体化消极抵制D被推翻的阶级敌人的破坏答案为从 1929年起,苏联改变了逐步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开始从实践上进行全盘农业集体化,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遭到农民的抵制,牲畜的减少即是农民抵制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体现。 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 10、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答案顾苏联自然条件的恶劣,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是赫鲁晓夫“蛮干”的表现。 13有人在评述苏联改革时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A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答案据所学知识,两者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即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4有人曾把上个世 12、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 ,主要原因是苏联()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答案化的斯大林体制造成了苏联社会缺乏活力,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二、非选择题(第 16题 18分,第 17题 17分,第 18题 20分,共 55分)16十月革命后,苏联(俄)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系列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 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 13、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材料二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他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 赫鲁晓夫在 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 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 年苏联粮食产量比 1962年减少了 3 270万吨,1964 年苏联被迫 15、权;找到了一条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答案一:“功大于过”说。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答案二:“过大于功”说。 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利益受到伤害,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问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后来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3)重点:农业方面。 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4)启示:实事求是;要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等。 解析发展经济,要尊重客观规律,评价历史,要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出发。 第(1)问先判断两种政策,再回答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第(2)问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种观点回答,注意言之有据;第(3)问注意阅读材料,从中总结出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和其失败的原因;第(4)问要紧扣“经济政策调整”这个主题,并结合前三问来回答。 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卷及答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