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 2.5 离骚内容摘要:

1、 离 骚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三闾庙 唐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 , 屈子怨何深 ! 日暮秋风起 , 萧萧枫树林。 注 : 三闾庙 : 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 ,据清一统志记载 , 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 ( 今汨罗市境 )。 赏析 全诗以 “ 怨 ” 字为魂 ,围绕 “ 怨 ”字 ,抒发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 诗以沅湘开头 ,既是即景起兴 ,又是比喻。 沅湘是屈原常常咏叹的两条江。 屈子的幽怨何所似 ? 如沅湘之水千载悠悠。 “ 不尽 ” 写冤之绵长 , “ 何深 ” 写冤之深重。 诗的后两句 “ 日暮秋风起 ,萧萧枫树林 ” ,借景抒情 ,将悠悠不尽的情思尽蕴景中 2、。 屈子为什么怨 ,怨什么 ,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又怎样 ,诗中并没有和盘托出 ,而只是描绘了一幅特定的日暮秋风图景 ,引导读者去思索。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的楚国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 ,任左徒 ,常与怀王商议国事 ,参与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联齐抗秦。 在屈原的努力下 ,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 ,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公元前 305年 ,屈原因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盟约 ,被楚怀王逐 3、出郢都 ,流落到汉北。 屈原被流放期间 ,写了大量的诗歌 ,这些诗歌洋溢着诗人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爱民报国的热情。 文字华丽 ,想象奇特 ,比喻新奇 ,内涵深刻 ,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公元前 278年 ,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 ,攻破了郢都 ,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 ,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心情 ,揭露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的政治现实 ,表现了诗人坚持 “美政 ”理想、不附和邪恶势力的自爱精神及对楚王朝至死不渝的忠诚之情。 课文是节选。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约 4、公元前 340前 278),名平 ,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 他开创了 “楚辞体 ”,也开创了 “香草美人 ”的传统。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它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 ,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汉代时 ,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 “承袭屈赋 ”的作品编辑成集 ,名为楚辞。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5、 读音 修 姱革几羁謇朝 谇蕙纟襄揽 茝谣 诼偭规矩 侘傺 溘死 鸷鸟 兰 皋芰荷 岌岌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度 法 度宁 安 宁n 忖 度宁肯 n 相 相安 菲 芳 菲相道 菲薄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偭规矩而改错 (“错 ”通 “措 ”,措施 ) (2)忳郁邑余侘傺兮 (“郁邑 ”通 “郁悒 ”,忧愁苦闷 ) (3)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 ”通 “圆 ”) (4)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 ”通 “罹 ”,遭受 ) (5)芳菲菲其弥章 (“章 ”通 “彰 6、”,明显 ,显著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 长长太息以掩涕兮 ( 副词 , 长久 )长余佩之陆离 ( 加长 )则虽欲长侍 足下 , 岂可得哉 ( 副词 , 长期 )( 2 ) 善亦余心之所善兮 (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以为是好的 )谣诼谓余以善淫 ( 动词 , 擅长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 副词 , 很好地 )素善留侯张良 ( 动词 , 交好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3) 修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 ( 形容词 , 修洁 )退将复修吾初服 ( 动词 , 整理 )余独好修以为常 ( 名 7、词 , 美 , 美好的品行 )(4) 虽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 ( 连词 , 虽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 ( 副词 , 即使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副词 , 即使 )(5) 之哀民生之多艰 ( 主谓之间 ,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又申之以揽茝 ( 代词 , 我 )悔相道之不察兮 ( 主谓之间 , 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余冠之岌岌兮 ( 定语后置的标志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余虽好修姱以 革几 羁兮 (“革几羁 ”,名词用作动词 ,约束、束缚 ) (2)謇朝谇而夕替 (“朝 ”“夕 ”,名词作状语 ,在早晨 ,在傍晚 ) (3)鸷鸟之不群兮 (“ 8、群 ”,名词活用为动词 ,结为一群 ) (4)何方圜之能周兮 (“周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合 ) (5)屈心而抑志兮 (“屈 ”“抑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屈 ,使 抑 ) (6)伏清白以死直兮 (“死 ”,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 而死 ) (7)固前圣之所厚 (“厚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推崇 ) (8)高余冠之岌岌兮 (“高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加高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例句 古义 今义 浩荡 怨灵修之 浩荡 兮 荒唐 , 没有准则 水势大 ; 形容广阔而壮大 工巧 固时俗之 工巧 兮 善于取巧 ( 工艺品、诗文、书画 ) 9、 细致 ,精巧 改错 偭规矩而 改错 改变措施 改正错误 穷困 吾独 穷困 乎此时也 走投无路 生活贫困 , 经济困难 流亡 宁溘死以 流亡 兮 随流水而消逝 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园或祖国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例句 古义 今义 固然 自前世而 固然 本来的样子 连 词 , 表承认甲事实 , 也不否认乙事实 ; 表示承认某个事实 , 引起下文转折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謇朝谇而夕替。 句式特点 :无标识被动句。 (2)既替余以蕙纟襄兮 ,又申之以揽茝。 句式特点 :介词结构后置 10、。 (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句式特点 :介词结构后置。 (4)步余马于兰皋兮。 句式特点 :介词结构后置。 (5)不吾知其亦已兮。 句式特点 :宾语前置。 (6)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句式特点 :定语后置。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7)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句式特点 :无标识被动句。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2015课标全国卷 )在离骚中 ,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 ,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 ,但他坚定地表示 :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 (2 11、)(2015福建卷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3)(2014课标全国卷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 ,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 (4)(2014安徽卷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5)(2013安徽卷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6)(2010全国高考 卷 )既替余以蕙纟襄兮 ,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7)(2010福建卷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目标一】 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人 12、“太息 ”“掩涕 ”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 :是因为 “哀民生之多艰 ”。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塑造了一位爱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好修姱以革几羁兮 ”,却又 “謇朝谇而夕替 ”。 其中有哪些原因 ?请从三个方面概括。 原因一 原因二 原因三 参考答案 : 小人诽谤、嫉妒 (“众女 ”“谣诼 ”) 君王 “浩荡 ”“不察 ” 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第二节却又说 “悔相道之不察兮 ,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 13、,及行迷之未远 ”,前后是否矛盾 ? 参考答案 :不矛盾。 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 ,不同流合污 ,而遭多方沉重打击 ,但他心志弥坚 ,毫不退缩。 第二节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 ,高洁自守 ,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 ,谋求变革。 远离政坛 ,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 系黎民的爱国诗人 ,诗中的 “延伫 ”“步 ”“止息 ”等词写出诗人怎样的内心活动 ? 参考答案 :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苦挣扎 ,表现了诗人的犹豫、彷徨、苦苦思索的内心活动。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可以视为诗人的 “述怀 ”和 “反省 ”,其中有许多抒情性的诗句能表现诗人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请根据提示 ,摘录原句填空。 心忧天下 , 情系百姓 效法先圣 , 正道直行 疾恶如仇 , 不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 , 自我完善 坚持真理 , 至死不悔 参考答案 :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目标二】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经的专利 ,在离骚中也有 “香草美人 ”之喻 ,请根据提示写出下列事物比喻的内容。 蕙纟襄、揽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