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化学高一上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课课练习题内容摘要:
D . 铝 铁 蔗糖溶液 本节形成性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放热反应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B 有些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也能发生 C 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D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仅表现为热量变化 ,错误的是( ) A .化 学变化中总伴随能量的变化 B .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都叫做反应热 C .衡量反应热的大小是以1mol物质在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为标准的 D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3. 干电池使用时,其中发生的是 ( ) A. 中和反应 B. 氧化还原反应 C. 分解反应 D. 电解反应 4. 下列属 于热化学 方程式的是 ( ) A. CaCO3→ CaO+CO21185kJ B. CaCO3(s)→ CaO(s)+CO2(g) C. CaCO3(s)→ CaO(s)+CO2(g)1185kJ D. CaCO3→ CaO+CO2 5. 在 25℃ 、 101kPa 下, 1g甲醇燃烧生成 CO2和液态水时放热 ,下列 热化学 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CH3OH( l) + O2( g) CO2( g) +2H2O( l) + kJ/mol B. 2CH3OH( l) +3O2( g) 2CO2( g) +4H2O( l)- 1452 kJ/mol C. 2CH3OH( l) +3O2( g) 2CO2( g) +4H2O( l)- kJ/mol D. 2CH3OH( l) +3O2( g) 2CO2( g) +4H2O( l) +1452 kJ/mol 6.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污染小,效率高的新型化学电源,可应用于航天器上。 其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 A. 2H2- 4e 4H+ B. 4H++ 4e 2H2 C. 2H2O+ O2+ 4e 4OH D. 2H2 + O2 2H2O 7. 下列烧杯中盛放的都是稀硫酸,在铜电极上能产生气泡的是 ( ) 8.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锌片是 ( ) 9. X、 Y、 Z、 W四块金属分别用导线两两相连浸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 X、 Y相连时, X为负极; Z、 W相连时,电流方向是 W Z; X、 Z相连时, Z极上产生大量气泡; W、 Y相连时,W极发生氧化反应。 据此判断 4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是 ( ) A X> Z> W> Y B Z> X> Y> W C X> Y> Z> W D Y> W> Z> X 10.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废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的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其首要原因是 ( ) 、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二、填空题 11. N2( g)+ O2( g) 2NO( g) + kJ ,用文字表述上述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4g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热量。 13.原电池是一种把 能转化为 能的装置。 如图,在导线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是从 棒转移到 棒,其中 棒作正极,发生 反应;其电极反应为 ; 棒作负极,其电极反应为 ,发生 反应;总反应为。 在反应过程中, 棒质量减少,溶液的 pH (增大或减小)。 14.家用液化气中主要成分之一是 C4H10。 在 101 kPa时, 10 kg C4H10完全燃烧生成 CO2和 H2O( l)放出热量 5 105 kJ, C4H10的燃烧热为 ___________, C4H。沪科版化学高一上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课课练习题
相关推荐
变实验条件(温度、压强、催化剂)得到 Z随时间变化的曲线①、②、③(如右图所示)则曲线①、②、③所对应的实验条件改变分别是: ① 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 ℃, 101 k Pa 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 kJ/mol,辛烷的燃烧热为 5518 kJ/mol。
施是 ____ A. 把 A装置浸入盛水(常温)的水槽中 B. 减小酸的浓度 C. 把 A装置浸入 盛冰水的水槽中 D. 增大酸的浓度 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可以测定一条条件下 1mol 气体的体积,图中仪器 C 称为液体量瓶,瓶颈上有 110~130mL刻度线。 将一定质量的镁带和过量的衡硫酸在仪器 A瓶中完全反应,产生的 H2将 B 瓶中的液体压入液体量瓶中,根据液体的体积可以转换成
1、能力课时 3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一 ) 突破一 牛顿运动定律与图象综合问题的求解方法 物理公式与物理图象的结合是一种重要题型 , 也是高考的重点及热点。 1.“ 两大类型 ” (1)已知物体在某一过程中所受的合力 (或某个力 )随时间的变化图线 , 要求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在某一过程中速度 、 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 , 要求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2.“ 一个桥梁 ”
1、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目的 加速度。 能画出小车运动的 v 据图象求加速度。 实验原理 1. (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 x2、, 若 x , 则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 且 x (2)利用 “ 平均速度法 ” 确定多个点的瞬时速度,作出物体运动的 v v 说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过程 注意事项 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
1、能力课时 6 天体运动中的 “四大难点 ” 突破一 近地卫星、赤道上物体及同步卫星的运行问题 近地卫星 、 同步卫星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三种匀速圆周运动的参量比较 近地卫星 ( 1、 同步卫星 ( 2、 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 ( 3、 向心力 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轨道半径 由G M 故 1 2 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故 2 31 2 3线速度 由G
(A- x+n)mol m,中子数为 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m+n) W g,则此氧原子的质量为 (m+n)W g ,欧洲一科研小组,是 6630Zn 和 20882Pb 两种原子发生核聚合,并释放一定数目的中子,从而制得质量数为 227的 112号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则这一核聚合的工程中释放的中子数是 ( ) 10B 和 11B。 硼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 ,则 1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