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课异构课件(2)内容摘要:
1、 第 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一、南昌起义 二、土地革命 三、红军长征 一、南昌起义 1、背景:大革命失败教训:必须掌握武装 力量 2、经过 ( 1)时间: 1927年 8月 1日 (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 ( 3)军队:国民革命军 ( 4)地点:南昌 占领南昌城 南下 北伐(广州) 遇敌 损失惨重 湘南(朱、陈) 海陆丰 (计划) 实际 3、意义 (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4、教训 ( 1)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所以不能成功; ( 2)革 2、命武装力量没有同中国人数最多、受压迫最深的农民结合,没有和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结合起来。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1927年 8月 7日 汉口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 2、秋收起义 时间: 领导人: 目标: 结果: 1927年 9月 毛泽东 进攻长沙失败,转向 发展 秋收起义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为什么都没有成功。 给中共的教训是什么。 都以城市为进攻目标,而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教训 : 应该走 “ 农村包围城市 ” 道路 农村 长沙 井冈山革 3、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所占人口比 所占土地比 地主、富农 6% 80% 中农 20% 15% 贫农 60% 5% 雇农、手工业者 13% 0% 探究: 一)表格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却无地或少地 二)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支持和参加革命。 广大农民 三)面对上表情况,中共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影响: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 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土地革命 4、 “ 工农武装割据 ” 思想形成和实践 4、( 1)思想内涵: 1、武 装斗 争 2、土 地革 命 3、根据地建设 ( 2)成功实践: 井冈山根据地巩固扩大; 1930年,全国建立十几个根 据地,革命武装十万人; 粉碎了敌人三次 “ 围剿 ” 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 南京 上海 杭州 南昌 长沙 广州 徐州 郑州 武汉 毛泽东朱德建立赣南闽西根据地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首府瑞金 方志敏建立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徐向前等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贺龙等建立湘鄂边革命根据地 邓小平等创建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彭德怀等创建湘赣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中华 苏维埃 共和国建立 时间: 1931年冬 地点: 江西瑞金 标志: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 5、表大会召开 结果: 定都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正式建立了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国:国民政府(南京) 共:红色政权(瑞金)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概括图示 中国人民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阶级矛盾 二、土地革命 方针确立: 八七会议 准备: 秋收起义 道路探索:创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总结经验 受挫 向井冈山进军 工农武 装割据 理论 实践 农村革命根据地 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 武装反抗 军事“围剿” 反 “围剿” 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成立 政权对峙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 1、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根本原因 : 直接原因 : 2、经过 1934年 10月瑞金 1935年 6、1月遵义会议 1935年 10月吴起镇会师 1936年 10月 甘肃会宁会师 遵义会议 内容 意义 纠正 了博古等人的 “ 左 ” 倾军事路线 选举 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是中共 第一次 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身问题 , 是中共从 幼稚 走向 成熟 的 标志 结束 了 “ 左 ” 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 , 事实上 确立 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肯定 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取消 了 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左 ” 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 遵义会议的转折意义 政治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重要革命方法 历史意义: ( 1 7、)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 “ 围剿 ”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2)红军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 3)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的意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 回答: 诗词中的“三军”指的是什么。 材料反映了工农红军的什么精神。 学以致用 坚定信念 集体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 革命英雄主义 长征精神 【 高考链接 典题 】 1、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 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军,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 )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A 北伐军进军湖南 B 八一南昌起义 C 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的有效信息是“工农革命军”、“旗号镰刀斧头”及“匡庐、潇湘”,由此结合教材知识知应该是秋收起义。 规范解答: C。(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课异构课件(2)
相关推荐
1、第 13课 辛丑条约 的签定对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的艰危,中国的各阶层民众开始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采取什么方式救国呢。 清朝末期的社会背景如何。 内:列强侵略加剧 外:政治、经济上的危机 内外交困 清政府试图通过什么途径来挽救其统治危机呢。 能否真正挽救腐朽的清王朝呢。 一、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做的一系列努力 1、 1894年, 兴中会 的成立
1、 辛亥革命 结合材料,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 “ 当初次之失败(指兴中会成立后领导的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 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 孙中山 建国方略 1901年 辛丑条约 签订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材料二 20世纪初的清政府的 “ 新政 ”
1、 日本跟中国 100年打一次仗, 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 21世纪如果日中开战,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 原因是什么。 如果日本赢了,赢在什么地方,如果日本输了,输在什么地方。 日本中学历史考试的一道试题 今年 9月 8日日本逮捕一名中国渔船船长以后,日中关系近年来面临的最大危机。 对此,美国:提出 “ 钓鱼岛三方会谈 ”。 日本媒体:呼吁发展核武器 “ 震慑 ” 中国。
1、十年国共对峙 1、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斗争的。 这些斗争与之前相比,有何不同。 2、革命形势得到怎样的发展。 思考: 军事斗争 武装 起义 游击战争 反 “ 围剿 ” 经济斗争 土地革命 发展生产 政治斗争 根据地 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军事斗争 武装 起义 游击战争 反 “ 围剿 ” 经济斗争 土地革命 发展生产 政治斗争 根据地 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
1、 抗日战争 淞沪会战 徐州会战 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 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 全民族的抗战 淞沪会战 (四行仓库 ) 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 忻口会战 ) 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 ) 武汉会战 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 全民族的抗战 枣宜战役 三次长沙会战 豫湘桂会战 远征军入缅作战 雪峰山会战 淞沪会战: 会战历时三个月,粉碎了日军“ 三月亡华 ” 的妄想。
解放战争 装备军队 45个师 训练军事人员 15万人 给予贷款和物资 59亿美元 运送国民党军队 54万人 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中国登陆 9万人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美国 对国民政府援助统计表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代表张治中专程到延安迎接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周恩来、王若飞陪同前往。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 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形势图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