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同课异构课件(1)内容摘要:
1、第 13课 辛丑条约 的签定对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的艰危,中国的各阶层民众开始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采取什么方式救国呢。 清朝末期的社会背景如何。 内:列强侵略加剧 外:政治、经济上的危机 内外交困 清政府试图通过什么途径来挽救其统治危机呢。 能否真正挽救腐朽的清王朝呢。 一、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做的一系列努力 1、 1894年, 兴中会 的成立 是 孙中山 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总理: 机关刊物: 孙中山 民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革命党人组织一系列的 武装起 2、义 3、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 孙中山 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 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它提出要推翻清皇朝专制统治,建立像美利坚和众国那样的共和国。 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兴中会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核心 推翻清政府统治 推翻君主制 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决土地问题 你如何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皖浙起义 黄花岗起义 1911年 黄兴 1907年 徐锡麟 秋瑾 失败 3、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革命时机日趋成熟 革命派与保守派的论战 革命派 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改良派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 内容 1、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 2、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3、要不要改革封建土地制度 黄花岗 72烈士墓 黄花岗起义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危强权,勇于为国捐躯的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革命党人平均年龄29岁,大都是留洋学生。 后来,烈士的遗骸被收殓葬于黄花岗,史称“ 黄花岗 72烈士 ”。 二、武昌起义 1、概况: 2、结果: 3、影响: 时间: 1911年 10月 10日 地点:武昌 人物:熊秉坤、金兆龙 成立 湖北军政府 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推 4、举黎元洪为都督 政体为“五族共和” 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 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响应武昌革命运动。 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在准备不充分的的情况地下发生。 胜利后推举旧军官黎元洪担任都督 黎的就职开创了由革命党、军界上流人物与旧官僚结合起来的统治方式。 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说: “ 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 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 ” 不对。 因为是资产阶级革命,无论是中国的封建势力还是列强,他们都不希望中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他们对中国革命是极端仇视的。 武昌起义后,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自任都督,挂起“中华民国军政 5、府江苏都督府”的旗子,并“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 江苏就这样“和平光复”了。 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和平光复”。 有什么经验教训。 这样的“光复”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旧官僚乘机投机革命的情况。 这种形势的出现说明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的危机,也预示着革命最终失败的必然。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2年 1月 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12年 3月颁布 3、成立后的形势: 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的国家临时大法 1、主权在民 2、自由平等 3、三权分立 仅仅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没有实现统一,没有结束全国的 6、混乱局面。 四、帝制的终结 2、 袁世凯 篡夺革命果实: 1、帝制的终结: 1912年 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 标志着统治中国 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结果: 原因: 1、革命党人的妥协; 2、旧官僚和立宪派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 3、孙中山表示 “ 虚位以待 ” 1912年 3月 , 袁在北京就职,篡夺了胜利果实。 3、的历史意义 : 书本 验教训: 1、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都是革命的凶恶敌人。 袁世凯( 1859年 1916年),字慰庭,号容庵,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 叱吒中国政坛的风云人物。(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同课异构课件(1)
相关推荐
1、 辛亥革命 结合材料,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 “ 当初次之失败(指兴中会成立后领导的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 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 孙中山 建国方略 1901年 辛丑条约 签订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材料二 20世纪初的清政府的 “ 新政 ”
1、 日本跟中国 100年打一次仗, 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 21世纪如果日中开战,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 原因是什么。 如果日本赢了,赢在什么地方,如果日本输了,输在什么地方。 日本中学历史考试的一道试题 今年 9月 8日日本逮捕一名中国渔船船长以后,日中关系近年来面临的最大危机。 对此,美国:提出 “ 钓鱼岛三方会谈 ”。 日本媒体:呼吁发展核武器 “ 震慑 ” 中国。
键信息 ―He has gone to Japan.‖可知 ―他不可能是约翰教授 ‖应选 D。 (2020长沙 中考 ) Is Lucy knocking at the door? No. It ________ be Lucy. She is in Japan now. A. needn’t B. must C. can’t 【解析】 选 C。 考查情态动词 can’t 表示推测的用法。
1、 第 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一、南昌起义 二、土地革命 三、红军长征 一、南昌起义 1、背景:大革命失败教训:必须掌握武装 力量 2、经过 ( 1)时间: 1927年 8月 1日 (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 ( 3)军队:国民革命军 ( 4)地点:南昌 占领南昌城 南下 北伐(广州) 遇敌 损失惨重 湘南(朱、陈) 海陆丰 (计划) 实际 3、意义 (
1、十年国共对峙 1、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斗争的。 这些斗争与之前相比,有何不同。 2、革命形势得到怎样的发展。 思考: 军事斗争 武装 起义 游击战争 反 “ 围剿 ” 经济斗争 土地革命 发展生产 政治斗争 根据地 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军事斗争 武装 起义 游击战争 反 “ 围剿 ” 经济斗争 土地革命 发展生产 政治斗争 根据地 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
1、 抗日战争 淞沪会战 徐州会战 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 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 全民族的抗战 淞沪会战 (四行仓库 ) 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 忻口会战 ) 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 ) 武汉会战 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 全民族的抗战 枣宜战役 三次长沙会战 豫湘桂会战 远征军入缅作战 雪峰山会战 淞沪会战: 会战历时三个月,粉碎了日军“ 三月亡华 ” 的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