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下第二单元升与毫升教案内容摘要:
分成 4 份,分别做上记号。 现在,我们 自己的量器就完成了。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器,感觉一下 1 升,21 升, 41 升 , 43 升各是多少。 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杯,试试你们量器中的一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 (小组活动 ) 各小组汇报结果 (结果不同可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 请同学们再拿出另一个容器,小组里先估计一下它的容量比 1 升多还是比 1升少。 再用你们的量器量一量,大约有多 少升。 (小组里如果还有不同的容器,让学生多做几次 ) 二、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 1 师拿出 6 种不同的容器,分发给 6个小组,并将一升水分别倒入几个容器中。 (生可下面观察其他小组 ) 请同学们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你能估计出它们的容量是多少吗。 说说你的理由。 请同学们将它装满水之后再量一量。 想想做做 2 指名读题后生独立完成。 师公布答案后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想想做做 (课前完成 ) 课前让同学们在家里称一称 1 升的水有多重,谁来汇报一下。 板书 设计 课后 心得 教学内容 认识毫升 第 3 课时 总课时 5 教 学 目 标 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 1毫升的容量观念。 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 学 程 序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认识毫升 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 (板书课题 ) 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 毫升也可以用“ mL”或“ ml”来表示。 (板书: mL,ml) 师拿出装有 1毫升水的量杯。 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 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 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 1毫升。 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请每个组 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 请小。苏教版四下第二单元升与毫升教案
相关推荐
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的不平,你睡觉的感觉会是如何呢。 组织学生交流。 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夜,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而且还吃不饱,他们的感觉如何呢。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 出示课题。 2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模式:本文记叙的是 ___________。 ) 毛主席在《七律
1、第 6章 一元一次方程问题议一议练一练一道难题小结作业你今年几岁了如果设小辉的年龄为 x 岁,那么“乘 2再减 5”就是 _,所以得到等式: 52x5=21像这样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叫做 方程他怎么知道的我的年龄是13岁的呢。 你的年龄乘 2减5得数是多少。 21小辉,我能猜出你年龄。 小辉 不信你今年是13 岁。 ( 2521算术法: =13+2521要解释算法: 的由来, 就要用到 “
1、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都为 _360多边形的外角和1 (3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四边形的外角和为 720B 四边形的外角和大于其内角和C 多边形的外角和小于其内角和D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 3602 (3分 )(2015铜仁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 60 , 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 3 B 4 C 5 D 6 (3 分 )( 2 0 1 5 眉山 )
由。 (1)方案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案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案丙:
建议,如果大家想着画面来读,一定能更好地读好这段话。 (生齐读)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指生交流。 ( 5)就看到了这些画面吗。 来,我们闭上眼睛,用我们的想象走进海伦的世界。 (评点:出示课文中的这段话,集中表现了海伦﹒凯勒的 “ 不屈不挠 ” ,语句凝炼概括,如何读出其中的蕴含,需要教师创设情境。 这里教师用优美的音乐渲染,用真切的语言铺垫,营造了适合学生想象与说写的最佳氛围。 )
整十数的,然后把答案算出来,同桌之间交换进行。 (全班学生同桌互动,分别举例、计算,老师深入小组参与互动。 ) 【学习例 2】 师:同学们,请看 —— 猴子也来到我们中间啦。 看了这副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信息。 生 1:有两只猴子在采桃, 生 2:一只猴子采了 14只,另一只猴子也采了 14 只。 生 3: 14只桃子都是 10只放在一个筐里,还有 4只放在另一个筐里。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