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内容摘要:
” • 2【 评析 】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 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 3【 原文 】 楚狂接舆 (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 (d224。 i)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 (b236。 )之,不得与之言。 3【 注释 】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 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 3【 译文 】 •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 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算了吧,算了吧。 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 【 原文 】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h232。 )蓧 (di224。 o) (1)。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shǔ) (3)而食 (s236。 ) (4)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 4【 注释 】 (1)蓧:音di 224。 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 分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 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 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 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 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音sh ǔ,黏小米。 (4)食:音s 236。 ,拿东西给人吃。20xx人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相关推荐
1、最新海量高中、的概念的推广一、学习目标:1、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正角” “负角” “象限角” “终边相同的角”的含义 奎 屯王 新 敞新 疆2、掌握所有与 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 角)的表示方法3、体会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媒体课件演示四、内容分析:本节主要介绍推广角的概念
) 拗断 ( ) 拗 zh236。 zhu224。 i l225。 n lǚch225。 n qn jūn tā ni249。 224。 oǎo 阅读小说开头部分的场景描写,请用几个字来概括特点 困 静 热 闷 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以凄凉之景衬悲痛之情 小镇里来了谁。 他们是来干什么的。 母女俩,来小镇是祭奠当“小偷”的儿子 个性解读: 择取小说中直接或间接描绘母亲的片段,说说
的道德力量的强大。 (2) 批判对仁义的固守。 本来建学堂是一件善事,可在白嘉轩、朱秀才这样以悲壮情怀固守之下,难免不会有所压制和束缚。 赏语言 5 . “ 他的名字将与祠堂和学堂一样不朽 ” 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 明确 ] 白嘉轩认为仁义之道是亘古不变的立身思想。 作为族长,他对家族的公益事业有义不容辞的使命感;作为个人,他希望他的名字永垂不朽。 6 . “ 祠堂和村庄的历史一样悠久 ”
3、,记 OP=r(r0)则co;三个比值会改变吗。 在第一象限时,终边上点的位置变化不会引起比值的变化,进而说明用,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任意角 的终边上取不同于坐标原点的任意一点 P(x,y) ,不论点 P 在角 的终边上的位置如何,三个比值 , , 始终等于定值xr yr 的余弦 ; 的正弦 ; 的正切 直角坐标系中如何表示锐角三角函数。 点(终边落在第一象限) 变化对之后三个比值 ,
他是一个既热情又严格的老师 , 是一个有抱负的活生生的形象。 所以课文中的孔子 , 较之那个挂着 “ 大成至圣文宣王 ” 招牌的孔圣人 ,更为动人。 3. 如何理解曾皙的一段话所表达的思想。 【 参考思路 】 “ 莫春 ” 至 “ 咏而归 ” 一段文字有三种解释:一种认为这是曾皙设想的因施行仁政而出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 ,是孔子 “ 为国以礼 ” 的最终目标 , 因此孔子说 “ 吾与点也 ”
的 “ 画者 ” 作画: 节节为之 叶叶累之 违背生活 割裂自然 意在笔先 —— 胸有成竹 自然连贯 —— 振笔直遂 捕捉灵感 —— 少纵则逝 师法自然,重视整体形象的把握和创作灵感的捕捉 ◆ 文同论画: ◆ 苏轼体会: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 —— 不学之过也 强调 学习和实践。 这样才能内外同一,心手相应。 “ 得其意 ” , “ 并得其法 ” —— 赞成文与可的画论主张和画竹技法。 齐白石